中國半導體國産化潮惠及日本股

2024/01/30


      中國的半導體國産化有可能成為日本股市長期的投資主題。在中國,半導體工廠的建設計劃超過30個,新增融資也很活躍。Tokyo Electron(TEL)等中國市場佔營業收入4成以上的日本企業很多,不斷迎來利多的前景將成為現實。

 

       2023年1213日,在東京有明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半導體國際展會「SEMICON JAPAN」上,到處都能聽到中文。這些聲音來自參加展會的買家和研究人員。

 

在「SEMICON JAPAN」演講的TEL社長河合利樹(東京都江東區)

 

       來自深圳的兩名男士表示,他們是來考察未在中國設立基地的中堅和中小企業。兩人花時間看的是被稱為成熟技術的舊世代的光刻設備製造商。

 

       在推進降低供應鏈風險這一點上,中國也不例外,但半導體國産化的道路依然遙遠。匯豐全球研究中心(HSBC Global Research)的佛蘭克·霍(音譯)表示,「中國縮小包括工程能力在內的(與世界的)差距需要數年時間」。目前只能繞過美國的制裁,獲取製造設備和零部件。

 

       台灣調查公司集邦諮詢(TrendForce202311月的報告表示,中國大陸有44座半導體工廠,還有32座正在建設或規劃。國産化的步伐和目前的缺口是日本企業的商機。

 

       據悉,中芯國際(SMIC)計劃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建設工廠。2023年的投資計劃達到75億美元。有猜測稱中芯國際向華為技術的智慧手機供應電路線寬7奈米的晶片,引發了討論。中芯國際成為中國半導體國産化的急先鋒。

 

       中國半導體企業還擁有資金支援。安徽省合肥市的長鑫新橋存儲技術被認為籌集了390億元。出資的是國家基金。

 

       KPMG FAS 的合夥人岡本準表示「有報導稱,中國除了以國家基金提供6400億元資金之外,還將追加1萬億元」。推動中國行動的不僅僅是經濟合理性,還有中國領導層所重視的「國家安全」理念。

   


  

       在日本企業Tokyo ElectronSCREEN控股和迪思科的半導體業務中,中國所佔的比例目前已達到3~5成。國際半導體團體「SEMI」預測稱,2025年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240億美元,創出歷史最高。這一水準是10年前的3倍。

 

       製造設備的市場規模和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SOX)長期來看一直聯動。日本樂天證券經濟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師今中能夫認為,「至少在2024年,中國需求和人工智慧(AI)將成為推動力量」。從目前的建設計劃和資金籌措來看,市場有望繼續擴大。

 

 

       不過,無法保證中國市場會永遠堅挺。在SEMICON JAPAN上,中國企業的參展也引人注目。雖然品質相對較差,但以價格和交貨期的靈活性為切入點贏得客戶,積累業績。這是在家電、電腦、光伏電池和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多次出現的手法。

 

       如果中國在半導體製造設備方面也能提高性能,與日本企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日本能否應對起步較晚的中國企業的挑戰?中國企業的追趕速度也將左右日本半導體股走高的持續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