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爭相打造「百貨店型」機場
2019/12/11
亞洲的航空市場掀起了樞紐機場的爭奪戰。新加坡的樟宜機場開設了大規模商業設施,南韓的仁川國際機場計劃增加跑道,到2030年將年接待旅客人數提高至1億人次規模。隨著中産階層的擴大和廉價航空公司(LCC)的崛起,包括轉机旅客在內,預計今後旅客人數也將大幅增加。亞洲各國和地區競相使機場具備媲美百貨店的零售功能,通過銷售商品和租金增加收益。
![]() |
新加坡樟宜機場最近開業的商業設施「星耀樟宜」內的人工瀑布(reuters) |
在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大型商業設施「星耀樟宜(Jewel)」於10月正式開業。總面積達13.57萬平方米,設施內擁有世界最高(40米)的室內瀑布和新加坡最大的樹籬迷宮。開發費達17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88億元)。
星耀樟宜內共開設了280家店舖,日均訪問人數達約30萬人。通過深夜營業來獲取轉机旅客的需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自豪地表示「樟宜機場本身就是觀光景點」。
南韓的仁川國際機場9月發佈了「2030藍圖」,力爭到2030年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樞紐機場。首先將在2024年之前新設跑道和擴建旅客航廈,還計劃活用人工智慧(AI)等尖端技術,提高機場的運營效率。
據當地媒體報道,仁川國際機場力爭到2030年將年接待旅客人數提高至超過1億人次,將銷售額提高一倍至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98億元)。在衡量旅客人數和貨物等機場航空運輸能力的國際吞吐量(ATU)方面,力爭達到世界第一。
在中國,投入超過1萬億日元資金興建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於9月啟用,10月底國際航線正式通航。力爭2021年之前旅客人數達到4500萬人次,未來達到1億人次。現有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國內航線旅客的比例較高,力爭通過大興機場充實國際航線。
亞洲機場瞄準的是「百貨店型」機場。商品銷售和租金收入成為重要的收益源。香港國際機場最早將於2021年在機場附近開設大型綜合設施「SKYCITY 航太城」。預計2030年旅客人數將達到1億人次,發揮商業中心的功能。
樟宜機場集團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的銷售額中,租賃和商品銷售等收入佔到6成。日本方面,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成田機場內店舖的銷售額達到創歷史新高的1432億日元。較5年前大幅增加了70%,與三越日本橋本店不相上下。零售業務在成田機場整體銷售額中的佔比達42%,成為比肩主業機場運營業務的主要收益源。
航空業很容易受到國際形勢和傳染病等外部因素影響。航空分析師鳥海高太朗指出「如果能通過(商業利用等)非航空部門確保穩定盈利能力,有助於機場實現可持續增長」。
其背景是預計航空需求將不斷擴大。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到2037年全球航空旅客人數將比目前翻倍,急劇擴大至82億人。其中,亞洲的增長率最高。如果成為亞洲的航空樞紐,有望通過周邊基礎設施開發和招攬國際性活動産生巨大的經濟效果。羽田機場推算,2020年擴大航班起降時刻,將産生6500億日元的經濟效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