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脫離中國有多大代價?
2022/10/18
由於中美對立的升級和烏克蘭危機,全球供應鏈正在被分割。至今一體化的供應鏈出現割裂,變得越來越不正常。 美國、歐洲和日本正似乎在加強將中國從全球經濟中分離,但供應鏈脫離中國將大大增加所有産品的成本。
今年夏天,本田的一個絕密項目全面展開。 這是一項重大的供應鏈重組計劃,探討了用盡可能少的中國製造的部件製造乘用車和摩托車的可能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和其他車輛市場。 如果企業要提高利潤率,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如果臺海發生緊急情況,企業將不得不選擇是否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 管理層必須始終考慮業務的連續性。
本田在中國的全球汽車銷售份額也高於30%,今後中國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政策也保持不變。 本田並不是提倡現在去中國化,而是直面中國的風險,從正常情況下制定一個應急的準備計劃。 本田正在抓緊估算從東南亞等其他地區採購的成本,而在中國製造的汽車和其他車輛的零部件將在中國境內採購。本田表示:「為應對供應鏈的風險一直都在商討各種方式」。
![]() |
那麼完全脫離中國可能嗎?
如果零部件等中國對日本的進口的80%中斷兩個月(約1.4萬億日元),日本不僅無法生産家用電器、汽車和樹脂,而且也無法生産服裝和食品。 價值約53萬億日元(目前匯率約合人民幣2.5623萬億元)的生産值將消失。 早稻田大學的戶堂康之教授等在超級電腦「富岳」上進行了計算,相當於日本每年國內生産總值(GDP)10%的金額被吹走。
冷戰結束後,全球主義納入了原本對立的陣營,增加了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而日本與中國的關係特別緊密。2020年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進口占全體總額的26%,這比美國和其他國家要大。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對提高日本的競爭力至關重要。
日本脫離中國,日本産品的價格也將提高。根據供應鏈研究企業Owls Consulting Group(東京港區)的數據,如家用電器和汽車等80種主要産品停止從中國進口, 改為日本國內生産或從其他地區採購,那麼將使成本每年增加13.7萬億日元。這個規模相當於在東證Prime(主機板)上市的製造業企業總凈利潤的70%。
如果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單個産品上,日本的個人電腦的平均價格將上升50%,達到18萬日元(目前匯率約合人民幣8702元),智慧手機將上升20%,達到約9萬日元(目前匯率約合4351元)。這個價格上升程度可比日本現在由於烏克蘭危機和其他因素造成的通貨膨脹率要大很多。
一些國家加強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的舉措。美國拜登政府5月在日本和印度等其他14個國家創建了「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假設各國在發生緊急情況等危機,相互靈活運用庫存。
日本企業似乎也在做正常時期繼續在中國運營,但可能出現風險時的準備。 在日本經濟新聞9月對100名日本企業家進行的調查中,96%的人表示關注臺海的突發事件, 82%的日本企業家「有」或「正在考慮」針對實際突發事件的業務連續性措施。
在中美蜜月時代,通過設計等在美國,生産在中國的「中美分工」發展起來的美國蘋果公司也在有和中國保持距離的動向。
蘋果公司至今包括「iPhone」手機等幾乎所有産品都在中國生産,但將在印度生産最新的iPhone 14。 據調查公司的數據,印度的生産份額預計將從2020年的1%增加到2022年的7%。
市場對中國的風險很敏感。 基於QUICK·FactSet對全球約13000家企業按在中國銷售的百分比分類,與2009年底的平均股價進行了比較。在中國銷售比例在50%至75%企業,其股價目前比2009年底低10%左右。而在中國銷售比例在25%以下的企業,股價上升了60%。
在冷戰期間,由於東西方之間的供應鏈沒有聯繫,日本企業去蘇聯化和去中國化都比較容易。 目前,從原材料的上游到産品組裝的下游,都與中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今後似乎要求日本企業在平常情況下擴大中國業務,同時建立一個在緊急情況下不依賴中國的供應網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