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解析揭示為何日本人酒量小

2020/05/09


  日本人有哪些特徵?基因解析技術和人工智慧(AI)的進步正在不斷弄清「日本人的本質」。日本人進化為不善飲酒等情況浮出水面,同時還發現了即使是日本人也能劃分為本州型和沖繩型等多樣化群體的可能性。

   

  很多日本人被認為酒量小,這是進化的結果。大阪大學的教授岡田隨象等人在1月發行的英國科學雜誌上透露了這一消息。

  

   

  研究人員解析了17萬名日本人的基因組,找到了在過去1萬~2萬年裏配合周圍環境而産生變化的29處。基因組本體是2條鏈相連的DNA,以4個「文字(鹼基)」記錄遺傳資訊。隨著時間推移,一部分文字偶然被改寫,身體等將發生變化。

    

  日本人變化突出的是産生與酒精代謝有關的「ADH1B」和「ALDH2」等酶的部位。酶可以分解酒精與喝酒後體內形成的有害物質乙醛。如果酶的作用減弱,有害物質將難以減少,成為所謂的「不善飲酒的體質」。

  

   

  此前,日本人不善飲酒的體質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發現。解析數據闡明了每經過一代、不善飲酒的變化都在基因組中持續累積的情況。有可能是經過漫長時間,酶不再發揮作用,結果演變為不善飲酒的如今的日本人。岡田教授表示,「可以説日本人隨著進化而變得不善飲酒」。

    

  但是,關於為何不善飲酒有利於生存下來,岡田教授表示「不清楚」。一種説法認為,開始種稻子時代的日本人受到水田中的寄生蟲和變形蟲困擾。不善飲酒、難以分解有害物質的身體或許更適合將寄生蟲等從體內排除出來。

     


       

  通過基因組解析弄清的是,數百萬年前在非洲誕生的人類分散到各地區、分別獲得各自特點的情況。

   

  大阪大學等調查英國11萬人的數據發現,歐美人進化為個子更高。

  

   

  有分析認為,這還與吃麵包的習慣有關。岡田教授推測稱,「或許是歐美人大量食用麵包,使身體變得更高大和強壯」。

    

  借助人工智慧,還獲得了重新看待日本特點的發現。雖説是日本人的基因組,但每個人的差異達到100萬處以上。人工智慧注意到17萬人基因組的共同點。大體來説,可分為以本州為中心和以沖繩為中心的2個群體。

    

  這種差異似乎受到數萬年前從東南亞移居日本的人和數千年前來自朝鮮半島的人影響。沖繩縣由於飲食方式的歐美化,略微肥胖的人很多,但基因組顯示的沖繩群體的面貌是「身體較矮、偏痩」。人工智慧顯示,沖繩的群體可以進一步分為小群體。基因組解析顯示出日本人的面貌意外地豐富多彩。

  

日本酒(資料圖)

   

  解析基因組不僅是因為想要了解日本人的演變,還希望應用於醫療。日本虎之門醫院的院長門脅孝2019年宣佈,在擔任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期間,攜手理化學研究所和大阪大學等調查了約20萬日本人的數據,新發現了28處提高患2型糖尿病風險的部位,與歐美人相同的只有幾處。2型糖尿病的患者多見於日本。

    

  之前一般認為日本人的這些部位和歐美人幾乎相同。這是因為此前只能解讀進化過程中頻繁發生的變化。但通過研究,大量發現了日本人的罕見變化。門脅表示,「與歐美人的差異終於被發現」。對於日本人來説,降低血糖值的胰島素相關蛋白質發生變化,結果對這種蛋白質發揮作用的藥物容易對日本人生效。

     


          

  歐美在基因組和疾病研究方面領先,但遺傳背景不同的日本人的疾病機制和藥物的效果與歐美有所不同。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表示,日本人如果存在偏瘦的傾向,就容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如果日本人發胖,則容易患心肌梗塞和腦梗塞等。九州大學的講師秋山雅人表示,上述研究「可能有助於預防發病」。

      

  東北大學等公開了日本人特有的基因組序列。根據這一數據探索基因組的哪些地方不同,有助於查明疾病的原因。

      

  在海外,美國和英國正在以100萬人以上的規模推進基因組解析,試圖用於癌症和生活方式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解析數據不僅能把基因組顯示的地區特徵用於新藥和預防醫療研究,或許還將為我們解明人類進化的歷史。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草鹽拓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