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裝生産轉向東南亞,減少對中依賴

2022/12/09


       日本的服裝企業正在加快將生産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日本休閒服裝企業Adastria將把東南亞的生産比例從目前的22%提高至2025財年(截至2026年2月)的50%。日本的西裝企業青山商事也打算降低中國比率。在日元貶值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日本服裝企業希望充分利用1月生效的東亞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降低成本。

 

      擁有「GLOBAL WORK」等品牌的Adastria自今年起,作為應對原材料和物流費上漲的措施之一,以襯衫等常規商品為中心,正在增加柬埔寨和越南的代工。

   

松岡集團在越南擴大了産能

 

      東南亞的生産比例(按數量計算)截至8月底達到22%,比上年同月翻一番。還將生産地擴大至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國等,計劃在2025財年之前將東南亞的比率提高至50%。

   

      中國産品佔日本進口服裝的比率從2011年的81%降至2021年的59%。如果以物價走高等為背景,將生産轉移至東南亞,日本服裝進口依賴中國的程度有可能進一步下降。

 

      青山商事正在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擴大商品採購。中國佔採購額整體的比率2021年度降至36%,比2020年度下降7個百分點。該公司社長青山理表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比率還會下降」。

    

      從迅銷旗下的「優衣庫」等獲得服裝代工委託的松岡集團(Matsuoka)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在中國生産了佔營業收入50%的商品,但計劃到2025財年降至29%。另一方面,孟加拉國將從28%提高至34%,而越南從16%提高至28%。在孟加拉國和越南,將在截至2022年度的2年裏投資約87億日元,建設新工廠,增加産能。

    

      服裝的縫製作業等難以實現自動化,依賴人手的工序較多,人工費佔布料等原材料以外成本的大部分。自1980年代前後起,為了降低人工費,從日本向中國轉移生産的趨勢加強。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的人工費上升,自2010年前後起,向東南亞分散基地的「中國+1」的行動日趨活躍。

    

       中國的人工費持續上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廣州市的工人月薪達到約670美元。明顯高於越南胡志明市的約270美元和孟加拉達卡市的約120美元。

    


   

      此外在新冠病毒疫情下,中國封城的影響導致生産和物流陷入停滯。商品出現短缺,生産集中於中國的風險也被意識到。

    

      今年1月RCEP生效,從越南和柬埔寨等進口紡織産品等之際能享受關稅減免。日元貶值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持續,在採購成本增加的背景下,抑制關稅的效果突出,日本各服裝企業正在加速向東南亞轉移生産。

    

       在服裝以外的行業,增加在東南亞採購的趨勢也在加強。

    

 

        涉足辦公傢具的奧卡姆拉(Okamura)自數年前開始,改為從多個基地採購零部件和原材料。用於椅子坐墊的聚氨酯材料此前僅從中國採購,但隨著調整所用材料的種類等,開始從其他國家採購。另一方面,一部分零部件則增加從中國採購。NITORI(似鳥)通過越南工廠新取得了土地,計劃擴大傢具生産。

    

      不過,「中國技術實力高,布料等原材料的供應鏈完善」(松岡集團的董事金子浩幸)。中國靠近日本,即使利用海上運輸,2周左右也能抵達,中國作為生産地的優勢並未下降。日本服裝大型企業WORLD雖然正在推進生産遷回日本國內,但僅限於採用日本國産布料較多的高價位商品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花田幸典、佐藤優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