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鋁看脫碳的兩難境地

2021/11/29


      鋁被用於純電動汽車(EV)的輕量化等,在脫碳方面備受關注。但鋁在生産過程中大量用電,依賴低價的煤電。如果增加鋁的生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會增加,而如果優先減排,産量就會減少,鋁的價格上漲將妨礙電動汽車普及。這種兩難境地正在逐漸顯現。

 

      三菱綜合研究所的山口建一郎從事了二十幾年氣候變化對策研究,他驚訝地表示:「發生了幾年前意想不到的變化」。

 

      11月13日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達成協定,要求各國「階段性減少」煤電。雖然措辭比最初方案的「階段性廢除」有所弱化,但山口認為「聲明發佈的要求確實比以前高了」。

 

      隨著脫碳潮流興起,形勢對化石燃料越來越不利,給脫碳潮流下需求擴大的金屬資源也帶來沉重的負擔。

 

      「歐洲的電力危機引發了冶煉廠的關閉和停業」,歐洲非鐵金屬業界團體Euro Metal於10月建議歐洲委員會採取進一步的對策。

  

  

      電力危機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投資以及發電量受天氣左右的再生能源比例升高等「脫碳因素」也産生了作用。

 

      作為脫碳的副作用,電力價格上漲將抬高有色金屬的製造成本。首當其衝的就是鋁。製造1噸鋁所需要的電力是大約14兆瓦時,接近銅的10倍,電力價格上漲導致成本負擔加重。

 

      鋁的國際指標——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鋁期貨價格在10月中旬一度達到1噸3200美元左右,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即便如此,Euro Metal指出:「在有的歐洲國家,電力成本仍遠遠高於鋁的銷售價格」。

   

      隨著煤炭緊缺和水力發電量下降,作為世界最大的鋁生産國,中國也和歐洲一樣直面電力危機。中國政府9月以後以鋼鐵及鋁等能源消耗大的産業為中心強化了限産。産能大概率不能立刻恢復。因為中國提出了到206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

 


     

      除了自2021年起按季度制定各地區的能源用量目標之外,中國還在穩步推進促使高耗能行業實質性減産的政策,包括禁止對鋁等行業提供優惠電價,以及取消電價上限等。

 

      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的李雪連指出中國的環保措施是認真的。李雪連認為,過去20年,中國人富裕起來,能得到支援的政策也從重視經濟變為實現沒有大氣污染和重現藍天等良好環境。

 

 

      由於國內産量減少,中國從2020年開始迅速增加鋁材進口以彌補缺口。包括半成品在內,向全球供應大量鋁材的中國發生了變化,這可能會導致全球鋁市場供需結構轉型。英國調查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烏代(音譯)認為,「未來5年,鋁市場的累計供應缺口至少會達到400萬噸」。

 

      脫碳潮流導致供應受限,但需求卻在不斷上升。為了增加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距離,必須減輕車身重量,重量只有鐵三分之一的鋁是核心材料之一,預計需求將會增長。

 

      美國純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正在推進一項新舉措,不僅是車身和零部件,部分後車體也通過在模型中注入鋁來生産。

 

      為了消除鋁生産過程中碳排放量增多的困境,很多企業在採購時尋求環保材料。蘋果和寶馬等大型企業相繼採用了「綠色鋁」,生産使用的電力來源是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

 

      住友商事輕金屬事業部的宮地泰史表示,「一些企業在採購時會進行篩選,比如僅招標使用水電生産的鋁等」。但只有部分産地用水電生産鋁,僅佔全球總量的3成。如果需求很集中,就會出現相互爭奪的局面。甚至有企業在採購時願意支付「綠色溢價」。 

   

美國的鋁需求迅速增加,庫存持續不足(Reuters)

  

      要實現脫碳社會,需要大量的鋁、銅、鎳等金屬資源。但生産這些金屬時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後會越來越難被容忍。如果不能解決這樣的脫碳困境,必需資源産生不足、價格持續高漲的風險將會變成現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浜美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