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來自中國的進口額超過半數的品類達23%
2022/02/04
日本內閣府2月3日發佈的報告《世界經濟潮流》中,分析了主要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結構。結果顯示,與美國和德國相比,日本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産品更多。報告敲響警鐘稱,如果維持採購來源地依賴特定國家的結構,將面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報告按日美德3個國家調查了進口來源地較為集中的品類數量。從2019年中國佔3個國家的進口額的比率來看,日本達到23.3%,比例最高,美國為18.1%,德國為8.5%。
![]() |
在約5000種進口品類中,觀察中國的份額(按金額計算)超過50%的品類數量,日本為1133個品類(23.0%),高於美國的590個品類(11.9%)和德國的250個品類(5.0%)。
從美國來看,除了中國之外,有很多産品依賴從相鄰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歐盟成員國德國則呈現在歐洲各國進行分散的傾向。
日本依賴中國的品類較為廣泛,除了手機和筆記型電腦之外,還包括發光二極體(LED)相關産品、遊戲機和玩具等。其中,手機領域的進口額中,2019年有85.7%來自中國,與10年前的2009年(69.1%)相比有所增加。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2019年來自中國的進口額高達98.8%。
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IT設備和半導體等的進口增加,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國內的人工費上升,勞動密集型産品的採購來源不斷改變,變為以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為中心。從鞋履來看,截至2009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占91.7%,但到2019年降至66.0%。
日本呈現的傾向是,與成為製造業原材料的金屬和化工産品相比,家電等最終消費品依賴從中國進口的品類更多。這就形成了一種局面,即如果中國的供給陷入停滯,消費等領域比製造業的生産活動更容易受到影響。
![]() |
港口的貨櫃(資料圖) |
日本內閣府指出,「如果中國發生某些供給衝擊和運輸停滯的問題,導致進口陷入停滯,日本的很多品類難以找到其他進口來源國,在金額規模上受到的影響也很大」。
基於新冠疫情的教訓,歐美正在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推進供應鏈的調整,例如加強對半導體製造企業的支援。日本政府也將向例行國會提交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加快強化供應鏈。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