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供給風險的日美企業比3年前倍增
2021/12/06
自新冠疫情擴大以來,擔憂供給制約風險的企業出現激增。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分析2020年度財務報告發現,披露存在供給制約風險的日美主要企業與3年前相比增至2倍。企業正面臨半導體不足和物流混亂等問題。從日美企業來看,供給問題已成為經營需要應對的最重要風險。
對於截至10月中旬提出的東證一部上市企業(約2200家)的有價證券報告書以及美國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約430家,不含金融等)的年度報告披露的業務風險項目,日本經濟新聞自主進行了文本分析。
![]() |
報告書中記載2020年度「存在供給制約相關風險」的企業相比3年前出現激增。日本為616家(佔整體的27%),增至近3倍,美國為310家(71%),增至近2倍。日美合計增至2.3倍。比同樣被越來越多企業列為風險因素的「氣候變化」高出2成左右。
尤其嚴峻的是半導體供給。在日美兩國,相當於整體1成的約250家企業表示存在採購風險。美國通用汽車表示「正在對汽車生産造成影響,今後也將受到影響」。日産和三菱也表示了擔憂。川崎重工、柯尼卡美能達和涉足太陽能發電管理系統的美國Enphase能源也指出存在半導體採購風險。
![]() |
由於港口混亂,停在海上等待入港的貨船(美國加州) |
美國薩斯奎漢納金融集團(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調查顯示,在9月半導體從下單至交貨所需的時間為21.7周,創出2017年調查啟動以來最長紀錄。由於居家辦公等推動,半導體需求增加,同時來自汽車等的需求復甦。再加上半導體工廠火災,加劇了供不應求。
豐田和日産等不得不減産。日本大和綜研的估算顯示,僅汽車相關行業就把日本國內的實際GDP(國內生産總值)最多拉低1.2萬億日元。美國蘋果的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在7月下旬發佈2021年4~6月財報時表示,由於供給制約,「正在付出超過預期的成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