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往北美航次減少,海運費觸底反彈

2023/04/25


      此前持續下跌的貨櫃船現貨(即時合約)運費已經觸底。作為主要航線的從上海發往美國的運費已連續2周上漲。連續2周上漲是1年零3個月以來首次。相比低點的漲幅達到2~4成。雖然運輸需求疲軟,但由於各海運公司減少航次,艙位供需緊張。如果繼續上漲,將推高與大宗貨主簽訂的年度合同運費。

   

貨櫃船的艙位供需日趨緊張(Reuters)

    

      從上海發往美國西岸的現貨運費在4月的第2周漲至每個40英呎貨櫃1668美元。相比作為近期最低點的3月底高出520美元(45%)。發往美國東岸為2565美元,同樣較3月底上漲555美元(28%)。運費連續2周上漲,發往美國東西岸均為2022年初以來的首次。

 

      中國-北美航線的運輸需求取決於美國的消費。由於長期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緊縮,美國消費出現放緩跡象。受新冠疫情下的供應鏈混亂的影響,零售商此前大量採購的庫存似乎正在積累。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顯示,零售業庫存(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2月為7460億美元,比1月增加50億美元,超過了最近峰值的2022年8月的水準。

 

      美國笛卡爾數據公司(DescartesDatamyne)的數據顯示,從亞洲發往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截至2023年3月連續8個月低於上年同月。降幅也呈現擴大趨勢,3月降幅達到32%。大型海運公司表示4月以後「情況不會改變」。

 

      在艙位供給過剩的背景下,各貨櫃船公司自2022年秋季以來分階段實施了航次減少。某貨櫃船巨頭透露,「由於貨物減少,我們將航次減少了3成左右」。日本郵船的調查團隊表示,與通常的航次計劃相比,按運輸能力計算,北美西岸航線有些周的航次減少30%以上。

  

   

      由於持續半年左右的航次減少,供需日趨緊張。調查公司Linerlytica的統計顯示,全部航線的貨櫃船利用率4月第2周為88%左右。比3月最後一週上升了約2個百分點,創出2022年末以來的新高。相關人士透露,由於倉位減少,中國等地似乎出現無法運輸的貨物。

 


      在艙位供需緊張的背景下,「多家船企在4月實施漲價,預計今後也將實施」,Linerlytica表示。德國赫伯羅特(Hapag-Lloyd)已通知貨主,在東亞發往北美的航線自5月1日開始,每個20英呎貨櫃提價800美元,40英呎貨櫃提價1000美元。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松田琢磨指出,「在航次減少産生效果的情況下提價,由於擔心拒絕可能導致貨物無法運輸,貨主更容易接受漲價」。在漲價日期之前,也出現了以高運費確保倉位的動向。

 

      海上貨櫃的大宗貨主通常在春季前後與海運公司等簽訂運費年度合同。在亞洲發往北美的航線,5月為合同更新期。「合同運費將參考上年的平均現貨運費」,拓殖大學的松田教授表示。如果現貨運費持續上漲,年度合同的運費也有可能上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