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相投資東南亞,日本消極
2023/12/07
對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正在迅速增加。2022年對該地區的投資總額達到2225億美元,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以美國和中國的主導權之爭為背景,東南亞作為與兩國保持等距離關係的「緩衝地帶」吸引著投資。曾主導對東南亞投資的日本的影響正在減弱。
![]() |
「越南是確保半導體供應鏈多樣性和復甦力度的有潛力的合作夥伴」,美國國務院在9月拜登總統訪問越南期間如此強調。
猶如與此相呼應,美滿電子科技(Marvell Technology)和新思科技(Synopsys)等美國企業表明了投資意願。半導體巨頭Amkor Technology 10月斥資16億美元在越南北部北寧省開設了新工廠,計劃將其打造為世界上最大的基地,創造1萬個就業機會。
![]() |
馬來西亞政府7月宣佈,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將在該國西部霹靂州投資100億美元。打造汽車産業聚集的基地。吉利還討論在泰國建設純電動汽車(EV)工廠。
中美企業的併購(M&A)等也很活躍。日用品巨頭美國金佰利(Kimberly-Clark)2020年宣佈,將以12億美元收購同行Softex Indonesia。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截至2023年已向新加坡的電商巨頭Lazada出資數十億美元。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計算的2022年對東南亞11個國家的投資額比中美貿易摩擦全面爆發之前的2017年增加了4成。超過了對中國、中南美和非洲的投資。
英國《金融時報》的「fDi Markets」顯示,從2018~2022年5年間累計對東南亞的工廠建設等的設備投資額來看,美國以743億美元排在首位,中國則以685億美元排在第2位。美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推進的半導體相關投資引人注目。中國則在泰國純電動汽車工廠建設和印度尼西亞的礦山開發等方面展開攻勢。
中美雙方的企業都有轉移生産基地的背後誘因。美國正在推進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同盟國和友好國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中國企業則希望通過把工廠轉移至第三國,順利推進對歐美等的出口。
![]() |
為什麼選擇東南亞呢?原因包括東南亞與製造業集聚的中國距離較近,容易重建供應鏈,同時當地的政治和社會普遍穩定。此外,東南亞總計超過6億人口産生的內需也具有吸引力。
東盟與東亞經濟研究所(ERIA)的資深經濟學家磯野生茂指出,東盟「利用作為中立地區的地位,正在從中美的斷裂中受益」。
![]() |
京瓷在泰國的電子零部件工廠增産電容器 |
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在東南亞的投資處於領先地位,但隨著投資中心轉移到半導體、EV、電池等尖端領域,日本企業在投資方面變得消極。尋求投資尖端製造業的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日本企業希望投資的領域之間也出現不匹配。來自日本的投資額在截至2022年的5年裏為435億美元,處於過去20年來的最低水準。
日本的國際協力銀行(JBIC)2022年的調查顯示,作為日系製造業企業未來3年左右有望拓展業務的目的地,2012年排名第3位的印度尼西亞降至第6位,泰國的排名也有所下降。日本企業正在摸索與東南亞的新交往方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赤間建哉 雪梨、新田祐司 河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