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關係改善的關鍵是克服民族主義
2015/11/04
會談之前仍在博弈
11月2日的首爾青瓦臺(南韓總統府),「為構建面向未來的關係,不給後人留下阻礙是十分重要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隨軍慰安婦問題上向南韓總統朴槿惠如此表示。
中日韓首腦會談的共同記者會(11月2日,南韓首爾) |
此外,這也是日本對朴槿惠的靈活姿態作出的回應。朴槿惠曾堅持提出,只有慰安婦問題取得進展才能與安倍舉行首腦會談。這次朴槿惠終於點頭同意會談,是因為對剩餘時間不多的緊迫感。在已公開身份的前慰安婦中,目前仍在世的僅剩47人,並且平均年齡高達90歲左右。
比日韓搶先一步改善關係的中日兩國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由於中國對經濟減速抱有危機感,11月1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安倍的會談有3分之1的時間在討論經濟。
在日本與中韓長期對立的背景下,三國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中國在2010年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而南韓也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增強了自信。但日本卻被通貨緊縮搞得焦頭爛額。主導權之爭日趨激烈。
三國開始尋求關係改善,是因為都意識到了這是在浪費機會。2014年日本的對華投資比上年減少38.8%,對韓投資減少7.5%。對安倍來説,「安倍經濟學」第2階段的推進需要周邊外交環境的穩定。
背後的主角是美國
安全保障也令人擔憂。「中國越強硬,安倍就越高興」,與習近平關係密切的中國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在10月發表的論文中要求軍方保持克制。
中日韓三國此次表現出合作的背後主角是與日韓兩國具有同盟關係的美國。美國一直在敦促日韓修復雙邊關係。此外,與美國在南海的緊張局勢似乎也推動了中國去接近日本。
但前景不容樂觀。
從2012年秋季至2013年初上任的習近平、安倍和朴槿惠3每人平均無法忽視非理性民族主義。在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劃分了世界陣營,也成為了領導人的凝聚力。「如今民族主義成為治國的重要因素」,日本一名外務省高官這樣説。在歷史問題上,如何克服國內的民族主義將受到考驗。
10月21日,正在訪韓的日本前官房長官河村建夫針對慰安婦問題接受了記者採訪,提出考慮擴大亞洲女性基金向原慰安婦支付「補償金」的基金項目。不一會兒,河村的事務所的電話就開始響個不停,批評河村「過於倒向南韓」。由於非理性民族主義的存在,讓步必然會招致社會輿論的反對。
在經濟和安保兩方面如何找到共同利益點?中日韓正在被迫推進對話與合作。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首爾 峯岸博 島田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