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感到憤怒和不滿,就無法冷靜地觀察事物。會輕視和自己吵架的對手,或者期望對方遇到麻煩。如果爭端發生在跨越國境的國民與國民之間,就會更棘手。
「中國經濟將崩潰」、「韓元升值將導致南韓經濟破産」……在日本,與中國和南韓關係惡化的背景下,這樣的言論在網際網路輿論中得到了支援,而這樣主張的書籍也堆滿了書店。
這種情況在中韓兩國似乎也如出一轍。「日本企業已經無法戰勝南韓企業」、「沒有中國,日本經濟將無法生存」,報紙和網際網路上到處都充斥著這樣的言論。
將其視為一部分人幼稚的意見並非難事。但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流於感情的看法可能在民眾和政治世界逐漸浸透。經濟關係明顯相互依存的現實有可能被逐漸模糊,進而破壞關係改善的萌芽。
那麼,現實中的中日韓經濟關係如何呢?由於歷史認識和領土問題的對立,以及貿易結構和企業戰略的變化,中韓和日本在經濟方面的聯繫已經略微減弱,這不可否認。
日系車在中國的市佔率相比過去正在下降,這明顯是前年以日資企業為目標的騷亂的後遺症。而日本前往中韓兩國遊客的不斷減少,也存在關係惡化的影響。
目前日趨明顯的是日本對華投資的減少。2013年凈直接投資額相比上一年減少32%。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調查今後2~3年裏打算轉移海外基地的企業選擇的目的地發現,此前排在第1位的中國已經下降至第3位。而泰國和越南則佔據了第1、2位。
除了政治風險之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上升,作為生産基地的吸引正在下降,這也産生了很大影響。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貿易方面的對日依存度正在下降。對日本出口占出口整體的比率在1990年代曾一度達到20%左右,但最近已經減少至約7%。此外,進口也不例外。來自日本的進口比率在最近十多年裏減少了一半,已經低於10%,去年低於來自南韓的進口。
南韓脫離日本的跡象也很明顯。2013年南韓對日出口在出口整體中佔比6%,較2000年相比幾乎下滑了一半,還不到對華出口的4分之1。此外對日進口依存度也出現下滑,低於對華進口。
從上述傾向來看,不難理解部分人「即使與對方國家的經濟關係冷卻,也不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太大影響」的豪言壯語。
不過,中日韓互為對方重要貿易對象國的事實並未改變。而且各國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好到可以口出狂言。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所長(任期截至3月)的東大特聘教授河合正弘強調「對於經濟面臨著難題的中日韓來説,相互的存在將變得愈發重要」。
中國如果不推進産業的高度化,解決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將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因此引進日本的節能環保技術不可或缺。對於中小企業疲弱的南韓來説,與中小企業規模龐大的日本合作顯得十分重要。人口不斷減少的日本如果不吸取巨大市場中國的活力,成長戰略將無法維持。
熟悉南韓經濟狀況的日本綜合研究所首席主任研究員向山英彥指出「日韓企業被供應鏈聯繫在一起。在核心零部件和高品質材料方面,南韓仍有很多需要依賴日本的地方。而對於日本企業來説,在全球擁有很強銷售實力的南韓企業是不可或缺的訂貨方」。
從這個意義來説,中日韓能夠相互彌補對方的經濟弱點,相反如果政治開始使經濟關係趨冷,三方將遭受重大打擊。在當今企業在當地進行生産和採購的「Made In World」時代,例如使用日韓的零部件在中國進行組裝的蘋果智慧手機,消極影響還很可能波及到全世界。
幸好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和環境能源合作等互利的嘗試來展開合作。三方應該將這作為修復關係的突破口。
經濟的相互依存被認為無法阻止紛爭。的確民族主義擁有摧毀經濟利害的爆發力。不過也可以稱之為不了解依存關係重要性的愚蠢。希望中日韓能夠冷靜直視本國經濟的現狀和優先課題,加深與鄰國的合作。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論説副委員長 實哲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