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第一感覺就是中國真的強大了。但這種感覺並非來自只能靠人造雪的北京戰勝了阿拉木圖,而是中國人對奧運會的態度。
記得2007年的2月,我還在東京的日本一家通訊社總部工作的時候,因為北京奧運會,單位決定把我派到北京,在去北京前要接受體育部部長的培訓。部長是採訪過10多屆奧運會的老記者,但培訓只問了幾個問題,幾分鐘就結束了。
部長: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我:已經在日本了,正讀研,從電視上看到申辦成功的那一刻興奮得眼淚都掉下來了。
部長:你為什麼會掉眼淚?
我:……
部長:在北京就採訪這個。
就這樣我來到了北京,在那一年半時間裏,腦子裏一直在思考著那個問題。在採訪1961年世界兵乓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冠軍邱鐘惠時,一段話似乎讓我找到了答案。
邱鐘惠説起60年代初北京的情景:「當時我在國家隊集訓,沒怎麼走出過大門,一天在北京街頭看到有人在吃樹葉,感到很奇怪,一問才知道是因為沒有飯吃。那個場景永遠忘不了。但現在不一樣了,想讓世界看看現在的北京!」話語間流露出與過去訣別的興奮和自豪。
是的,近百年來中國飽受折磨,而通過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的中國有著一種渴望。就這樣2008年北京奧運會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寄託,把她看做中國走向富強的標誌、一場融入國際社會的「成人儀式」。
但這種心理也潛藏著「弱國心態」,北京奧運會成為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象徵。當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全球受阻時,無數的華人揮舞著五星紅旗出現在傳遞現場,要捍衛北京奧運會的尊嚴。用一位中國記者的話説:「那是弱國心態的頂點」。
這次北京申辦2022冬奧會成功,雖然也有官方的慶祝活動,也有市民在電視採訪時表露出興奮。但已經沒有2001年7月13日決定北京舉辦2008奧運會的那天晚上,幾十萬市民自發去天安門廣場高喊「中國萬歲」的情景。
相反,有人在網上發帖説:「缺水缺雪,還辦什麼冬奧會呀,不辦這個,就不能加快和完善城市建設嗎?」甚至還有人喊出了:「太鋪張了」、「阿拉木圖加油」、「只要不是北京,就算是幾內亞比索我都支援」。中國人已經不用再賦予奧運會更多的「使命」了。
奧運會不僅僅是體育盛會,也是歷史,是政治,是經濟,是社會。中國人正在一步步走出「弱國心態」……
作者王徵為媒體人,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