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武鋼躍居全球粗鋼産量第一看到的
2021/07/15
全球鋼鐵企業的粗鋼産量冠軍19年來首次易主。2020年,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成為問鼎冠軍的首家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在前10中佔據7席,其中很多企業通過多次國內重組,吸收了龐大的內需實現增長。另一方面,1990年日本企業曾在前10中佔據4席,2020年只剩下排在第5位的日本製鐵。日本企業的劣勢越發明顯。
粗鋼指的是把鐵礦石等原料溶化、調整成分之後,尚未進行軋製等加工的鋼坯,是反映鋼鐵企業生産規模的代表性指標。
![]() |
世界鋼鐵協會(WSA)的數據顯示,寶武鋼鐵的産量同比增長21%。通過收購太鋼集團,提升了排名,由第2升至第1。河鋼集團和江蘇沙鋼集團上年分別排在第4位和第6位,2020年均出現上升。
中國鋼鐵企業此前通過重組擴大了規模,中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甦也帶來了利多。2020年中國的粗鋼月産量3次創出單月歷史新高,一直保持旺盛勢頭,中國企業吸收了旺盛的內需。
![]() |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旗下的寶山鋼鐵的一座煉鋼廠(廣東湛江,2016年) |
在中國企業之外,其他國家的鋼鐵企業飽受疫情折磨。2019年之前一直排在首位的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的産量下滑19%,排名退居第2。
如果算上其前身安賽樂(Arcelor)和米塔爾鋼鐵(Mittal Steel),這是安賽樂自2001年被批准合併成立以後首次跌落榜首位置。安賽樂於2002年正式成立。在其他企業方面,日本製鐵的排名在2020年由第3位下滑至第5位。
中國當地龐大的需求和規模優勢也在收益方面體現出來。從每噸粗鋼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來看,寶武鋼鐵旗下的寶山鋼鐵為106.2美元。除了只有2座煉鋼廠、生産效率很高的南韓浦項製鐵(POSCO)以外,這已經算是很高的水準。
1990年曾有4家日本企業躋身前10
2020年的排行榜上幾乎是中國企業在唱「獨角戲」,不過日本企業也曾在前10中佔據過多個席位。1990年新日本製鐵(現日本製鐵)位居首位,日本鋼管(現JFE鋼鐵)位列第6,住友金屬工業(現日本製鐵)排名第9,川崎製鐵(現JFE鋼鐵)位列第10,有4家日企躋身前10。
![]() |
鋼材被用於基礎設施和汽車等廣泛領域,鋼鐵行業象徵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英國調查公司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日本造船業的全球份額在1984年達到頂峰,約為53%。90年代之前,日本造船業的全球份額一直保持在4~5成以上,排在世界第1。而且這個時期恰逢日本汽車在全球的銷量不斷上升,鋼材需求十分旺盛。
2000年代歐洲企業崛起,排名第1
進入2000年代後,隨著90年代歐盟(EU)成立,鋼鐵企業開始全面展開國際重組。歐洲鋼鐵企業進行了整合,與日韓企業競爭激化,又遇到內需增長遲緩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鋼鐵行業的勢力範圍發生變化。
2000年代初,盧森堡的阿貝德(Arbed)等3家歐洲企業整合,安賽樂(Arcelor)誕生。2005年,LNM集團收購美國國際鋼鐵集團(International Steel Group),米塔爾鋼鐵(Mittal Steel)誕生。2006年,當時排在世界第1的米塔爾鋼鐵收購了排在第2的安賽樂,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成立。
2010年排在全球粗鋼産量第1的是安賽樂米塔爾,産量為9820萬噸,遠遠超過第2的中國寶鋼集團。安賽樂米塔爾可謂佔有絕對優勢,但當時正在掀起不同於國際重組的另一場運動。
2008年雷曼危機下出現轉機
起因是2008年的雷曼危機。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衰退,通過收購擴大了規模的安賽樂米塔爾被迫重組。中國政府實行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在中國國內,用於基礎設施等的鋼材需求擴大,為中國鋼鐵企業的飛躍式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促進了中國鋼鐵企業的重組。
各家中國鋼鐵企業一齊擴張産能,結果是2012年中國被認為擁有2億噸過剩鋼鐵産能。為了處理低效率、環境負荷高的設備及企業的過剩債務,中國政府以有實力的國營企業為中心進行了國內鋼鐵行業重組。
典型案例是2016年寶鋼集團與武漢鋼鐵集團整合成立了寶武鋼鐵。在把太鋼集團納入旗下之前的2019年,寶武鋼鐵還整合了馬鋼集團等,不斷推進整合。2021年4月,中國政府還公佈了鞍鋼集團與本鋼集團的整合計劃。
![]() |
寶武鋼鐵的標誌 |
現在中國的粗鋼産量超過10億噸,佔到世界大約6成。日本製鐵的社長橋本英二表示,中國企業的動向左右著亞洲鋼材及原料市場的行情,甚至「全部跟著中國的行情走」。
對於日本的鋼鐵企業而言,中國企業的威脅不僅是産量。很多中國企業的研發費在銷售額中的佔比超過2%。2020年度寶山鋼鐵佔2.6%,河鋼佔2.4%。一方面,日本企業的研發費佔比在2%以下。中國企業超過日本企業及南韓浦項製鐵,技術實力不斷提高。
針對純電動汽車(EV)使用的部分電磁鋼板,豐田承認了寶武鋼鐵的産品品質。在脫碳領域,研發費用的佔比也在增加。
中國企業還瞄準國外市場。有觀點認為,中國的鋼材內需到2023年前後見頂,中國企業將出海尋找增長空間。寶武鋼鐵的董事長陳德榮表示,2021年是全球化元年,還考慮收購歐美企業。日本企業將如何應對?似乎也要再次大膽決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湯前宗太郎、堤健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