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18類重要産品全球份額增加
2023/09/04
在全球高科技領域,中國企業的存在感進一步提高。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調查了2022年主要産品和服務的全球份額,在尖端材料和純電動汽車(EV)等18個品類的全球份額方面,中國企業的份額提高。佔全球經濟4成的中美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角度加強了保護主義,但以純電動汽車為中心,供應鏈擺脫對中國依賴的難度正進一步增加。
![]() |
此次,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以全球經濟活動中重要的最終産品、服務、核心零部件、材料等63個品類為對象,實施了2022年「主要商品和服務份額調查」。其中,包括中美展開激烈競爭的半導體相關領域,以及産業結構不斷發生變革的純電動汽車領域等。
在對各品類份額排名前五的企業進行梳理後發現,在純電動汽車、電池用材料、液晶面板等18個品類中,中國企業的份額增加。中國企業所佔份額在總體中超過3成的品類達到13個。
美國拜登政府于2022年8月通過了《通膨削減法》(IRA),決定在能源安全保障和氣候變化領域支出約3690億美元。針對本國生産的純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設置了稅收優惠政策,積極致力於將包括中國在內的特定國家從供應鏈中剔除。
中國企業明顯崛起的是純電動汽車相關領域。純電動汽車的整車方面,排名靠前的中國3家企業的合計份額達到27.7%,反超居首位的美國特斯拉(18.9%)。特斯拉的份額下降3.4個百分點,而比亞迪的份額從6.9%擴大到11.5%,升至第2位。
純電動汽車使用的重要材料——鋰電池用絕緣體方面,在排名前五的企業中,4家是中國企業,合計份額佔63%。排在第2位的中材科技的份額為11%,與未能躋身前五的2021年時相比份額大幅提升。
比亞迪的車載鋰離子電池的份額也由7.7%擴大到了14.4%,包括該公司在內的中國企業佔6成以上的份額。在純電動汽車的供應方面,從上游到下游均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的局面明顯。比亞迪8月28日公佈的2023年1~6月財報顯示,凈利潤為109億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目前仍保持良好勢頭,7月將在巴西建設純電動汽車等工廠。中國排名第4的國軒高科(Gotion)公佈了2023年內啟動德國工廠的方針等,可見在純電動汽車相關領域擺脫中國依賴變得越來越困難。
![]() |
在純電動汽車(EV)領域,比亞迪等中國企業的合計份額已經超過美國特斯拉 |
實際上,與中國對立加深的美國的經濟界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除了美國蘋果等將供應鏈由中國分散到印度的動向外,美國大型風險投資(VC)企業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6月決定剝離中國部門,分別獨立運營中美基金。
另一方面,2023年5月訪問中國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CEO)埃隆馬斯克與中國高官舉行會談,表示「反對脫鉤,將擴大中國業務」。
在半導體領域,2023年實施首次公開募股(IPO)的中國企業截至7月1日達到14家,籌資額超過1萬億日元。美國美光科技在中國投資43億元在半導體工廠新引進高性能的封裝和檢測設備等。中美間的業務也存在活躍的動向。
在作為通信基礎設施核心的行動通訊基礎設施(基地台)領域,受到美國制裁的華為的份額下降。雖然仍排在首位,但份額由34%下降至31%。
雖然中國也有16個品類的份額下降,但降幅最大為4%左右。其中,智慧手機及家用空調的份額依然超過3成。
全球份額居首的品類的數量方面,美國為22個,中國佔16個。日本比2021年減少1個,止步於6個品類。
熟悉經濟安全保障和地緣政治學風險的普華永道(PwC)日本公司高級經理Kumiko Pivet説:「為了分散風險,在各供應地區實現供應鏈多樣化很重要」,在此基礎上指出:「也出現了向中國國外轉移生産的動向,在有關軍事力和國力的尖端技術領域,中國企業的份額今後也可能下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