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是條荊棘路,來自蔚來汽車的啟示

2023/10/16


  

      松本晟:中國的新興純電動汽車(EV)企業上海蔚來汽車(NIO)的動向備受關注。原因是,雖然該公司至今為止投入了鉅額的開發資金,但遠未實現盈利,再次證明了開展純電動汽車業務的難度。儘管如此,在蔚來汽車描繪的藍圖中,也可以發現有望在競爭中勝出的線索。這將為預測今後正式涉足純電動汽車的日本企業的前景提供啟示。

  

      蔚來汽車設立於2014年,作為不自主保有製造設備的無廠(fabless)經營企業而被熟知。2018年,該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純電動汽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關鍵的電池採用充電式和更換式,最近正在迅速增加更換式。車載半導體和系統等也自主涉足。

 

  

      蔚來汽車的獨特之處在於大量的投資。2016年至2023財年的研發費用合計368億元(約合7600億日元),與年銷量達到其約7倍的三菱汽車(約合7700億日元)持平。本財年有可能超過鈴木(2300億日元)。從研發費用的營收佔比來看,2022財年達到22%。遠遠超過美國特斯拉的3.8%、比亞迪(BYD)的4.3%。人工費佔開發費的6成,員工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約67萬元,在中國顯得很高。

     

      不過,距實現盈利還很遙遠。2022財年的營業收入為492億元,增至3年前的6倍以上,但營業損益為虧損156億元,相比3年前(虧損110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除了鉅額的開發費用之外,對電池更換設施的投資成為重負。相關設施在中國擁有1300多處,本財年將建設1000處。證券公司等的估算顯示,1處的負擔約為350萬元。

     

      最近的2023年上半年(1~6月)也出現111億日元的營業虧損。在中國,今年年初以後,對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PHV)等新能源車的補貼結束。由於競爭激烈,4~6月的銷量創出了2年來的最低水準。另外,由於資金創出能力下降,9月決定發行總計10億美元的可轉換公司債。由於資金週轉存在隱憂,股價也較去年底下跌約10%,與特斯拉(漲至2.1倍)形成鮮明對比。

  

     

      特斯拉在創業18年後實現盈利,創業第9年的蔚來汽車看起來並不遜色。只不過,當時的特斯拉幾乎是1強,先發優勢明顯。而如今,除了中國企業外,歐美企業也在加強攻勢,競爭環境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蔚來汽車的苦惱與屬於「純電動汽車新興勢力」的日本企業存在共通之處。日本各企業都計劃在中長期內投資數千億至數萬億日元,如果無法確保數量,就很難實現盈利。市場上有觀點認為,新興純電動汽車企業實現盈虧平衡的年銷量為20萬輛。調查公司MarkLines的數據顯示,在純電動汽車領域領先的日産汽車2022年的銷量為13萬輛。日本企業雖然擁有人力資本、設備和技術等儲備,但前景並不樂觀。

   

上海蔚來汽車展示的新車(4月,上海市)

        

      鉅額投資加上數量的競爭、遲早要來的是降價浪潮。雖然領域有所不同,但純電動汽車競爭令人聯想到過去的液晶面板競爭。生存下去需要什麼呢?

  

      蔚來汽車在9月21日舉辦的活動透露出這樣的線索。雖然是發佈自有品牌智慧手機這一不同尋常的活動,但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通過搭載空調、座椅調整、鑰匙開關和自動泊車設定等功能的智慧手機,「給蔚來用戶提供最好的體驗」(首席執行官李斌)。

    

   

      日本調查公司富歐睿(FOURIN、位於名古屋市)的中國調查部部長周錦程表示:「蔚來汽車追求汽車的智慧化和空間的樂趣,在軟體開發和內容製作方面佔據優勢。日本企業在這方面較為落後」。蔚來汽車在更換電池方面推出自身用戶能以固定費用利用電池的服務。正在提高便利性,打造「蔚來經濟圈」。

    

      預計2023年銷量達到180萬輛、在規模上具有絕對優勢的特斯拉瞄準的也不只是單純的「賣車」。該公司通過車載軟體和軟體更新服務、從自主提供的充電器獲取數據,正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成為像美國IT巨頭「GAFA」一樣的平臺提供者。

    

      日本企業開始逐漸公佈新款純電動汽車的概要、投資和量産的詳細計劃。當然,追求規模不可或缺,但日本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如何描繪以往在汽油車領域所展現的、海外企業不具備的優勢和商業模式的理想狀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本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