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謠言(1)日本沉沒
2018/11/02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由於網路的發達,如今誰都能夠發佈資訊。但是,利用網路的簡單方便,發佈假新聞和錯誤資訊的不負責任的人也不在少數。網民看了假新聞後信以為真,然後進一步擴散虛假資訊。而錯誤資訊阻礙人們客觀把握事物,導致整個社會蒙受損失。下面想談一談我在中國的網路上看到的有關日本的假消息。
在中國的網路上經常能看到「日本即將沉沒」這一毫無科學依據的謠言。這或許是因為1973年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寫的小説《日本沉沒》被誤傳了。這本小説描繪了面臨日本即沉沒危機的日本人的恐懼、灰心、勇氣和逃脫。小説《日本沉沒》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還推出了漫畫版。
![]() |
《日本沉沒》上映時排起的長隊 |
或許是讀了《日本沉沒》的小説或者看了電影和電視劇的部分中國人覺得有趣,就開始傳播日本將在不久的將來沉沒的謠言。科幻小説設想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狀況,描繪在這些狀況下生活的人們和社會的面貌。大部分科幻小説為了給人以真實感,會加入一些偽科學性説明,不了解相關科學知識的人看了《日本沉沒》的小説和電視劇後,很容易信以為真。
日本將沉沒這一假消息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被擴散。或許是有人覺得這場大地震正是日本將沉沒的預兆。實際上,日本列島非但沒有沉沒反而在隆起。《日本沉沒》的作者小松左京生前也曾説過「從板塊構造學説來看日本列島在隆起,但是這樣寫不了小説,所以設定了日本沉沒的主題」。
清楚介紹小松左京執筆時參考的《板塊構造學説》(plate tectonics)的文章也能在網上找到。簡單解釋該學説,就是地球表面由大小不同的板塊組成。在地球內部熱量産生對流,使得板塊移動。地球表面存在板塊相互碰撞的板塊交界地帶,在這些地帶地殼從而發生變形,容易出現地震。
而日本正處於多個板塊交界地帶。大洋板塊在日本的附近與大陸板塊相撞,俯沖入地球內部。這時,就會出現被大洋板塊抬升而隆起的地殼。也就是日本列島的山脈。日本是島嶼國家、但多有火山和溫泉,因此頻發地震,令人遺憾。
小松左京將關注點放在下沉的板塊上,假想在下沉板塊的拖拽下,日本將沉入海中。小松為了描繪遭遇日本沉沒災難的日本人的心理和日本社會的恐慌而撒了一個大謊。但是現實是日本不會沉沒。2011年的大地震後,日本本州北部的東海岸曾一度沉降,但現在卻在隆起。觀測數據可以輕鬆從網上獲得,大家不妨自己查查看。
|
即便如此,在中國的網路上,還是盛傳著日本將沉沒的謠言。謠言發佈者清楚自己發佈的是虛假資訊,他們這麼做或許是很享受讀者們的反應。日本將滅亡的資訊能夠獲得大量讀者,或許這令造謠者和散佈假消息的媒體感覺心情大好。然而,即使只有一部分人信以為真,也會對社會産生巨大危害。虛假資訊氾濫,重要資訊存在被假消息淹沒的風險。
原本,向中國社會傳播在日本研究取得進展的板塊構造學説是媒體的責任。因為板塊結構學説並非與中國毫無關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由於板塊的碰撞,從西藏到四川省的高山和高原地帶的地殼容易變形,四川省多次發生強烈地震就是這個原因。
理解了板塊構造學説,就清楚了地震發生的原因,從而不必對自然界的異變過於恐慌。日本的學校會教給學生部分地震的機制和板塊構造學説。由於大部分日本人對地震有一定科學的認識,所以實際發生地震時不容易因恐慌而陷入混亂和對立。即便接觸了《日本沉沒》這樣的小説和電影,也能以娛樂的心態看待。
媒體的責任除了報道真實外,還包括批評虛假資訊和假新聞,避免假消息在社會上擴散。 「日本沉沒只是一些人惡搞出的假消息,不用管。只有一小部分科學知識貧乏等人才會相信日本沉沒」,這樣的想法十分危險。雖説是國外的事,但是如果非科學性的假消息和迷信思想被四處擴散,尊重科學的精神很容易倒退。
「什麼時候中國才能在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呢?」每年到了揭曉諾貝爾獎的季節,中國的網路上就會充斥著網民感慨現狀的聲音。要想獲獎,是不是應該首先從網民科學地批評網路上的虛假資訊和謠言開始呢?科學的探索精神無法在假消息和迷信思想氾濫的社會紮根。此外,將探索科學的任務完全寄託在部分專家身上,也無法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
如果重視科學思考的風氣能夠吹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估計將從民間誕生眾多有力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日本沉沒之類的虛假消息若是持續充斥網路,諾貝爾獎將會遠離中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