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鐵城突襲關閉中國工廠的震盪

2015/02/28


  西鐵城於2月上旬突然關閉了位於中國廣州的手錶零部件工廠,一下子解雇了全部約1000名中國員工。在日本企業之中稱得上罕見的強硬手段招致了反對,同時其衝擊波及到日本人社會。自2014年11月中日首腦會談實現以來,一部分領域出現了解凍的跡象,在這種背景下,西鐵城為何採取如此行動呢?

   被扔掉的工作服和員工證

 2月10日,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走訪了位於廣州的西鐵城集團旗下中國子公司「西鐵城精密有限公司」。大部分員工已經同意解除勞動合同,但仍有不同意解除合同的十多位女性員工等聚集在工廠前。在周圍,員工直到最近還在使用的工作服和員工證像垃圾一樣被胡亂拋棄,滿地一片狼藉。突然遭到解雇、被無情拋棄的員工的憤怒似乎仍未消除。

 
  對這種情況進行採訪的中國女記者在得知筆者是日本記者之後,接連提出尖銳的問題——「看到這些,你有什麼想法?這樣一來,日本人無論被如何看待都沒辦法」。口吻就好像是以前看錯了日本人。

  「要宣佈重要通知,員工請集合」,女員工張明(化名,35歲)在2月5日下午2點得知「重要通知」的內容之後感到愕然。

 「明天工廠將進行破産清算。因此明天與全部1000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要簽字接受勞動合同的解除條件。如果拒絕簽字,將不支付補償金」

 具有大約20年歷史的這家工廠的關閉顯得突如其來。由於是在春節之前,很多員工都在期待著回家探親,結果熱烈的氛圍一掃而空。不斷有女員工因陷入焦慮而大聲哭泣,進而逼問管理人員。

   「幸福」突然消失

  一名張姓員工自從廣東一所高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在西鐵城精密公司工作,至今已有18年時間。不但結婚生了孩子,而且「多虧工廠,才獲得了幸福」。在這個日子之前,對於西鐵城精密公司的工廠滿懷感激之情,但如今人生突然發生了改變。

  在同意解除勞動合同的期限臨近的2月8日,很多員工仍然並不情願,在這種情況下,有2名年輕人來到負責人面前,開始簽字解除勞動合同。「只能簽字吧?」就在無可奈何的空氣開始瀰漫時,有一位員工説「他們不是我們廠的人」,於是2個人想要逃跑。這2個人是不知從哪來的「託兒」,目的是營造簽字的氣氛。雖然工廠員工去追趕,但正在執勤的警察沒有抓住那兩個「託兒」,反而毆打工人,讓「託兒」逃跑了。

 
 由於此次事件,員工之間簽字進展不順利,8日晚間,有陌生男子給員工打來電話威脅:「最好老實簽字」。但是,至今沒有簽字的員工仍有70人。從四川省來此打工的李小紅(40歲)帶著憤怒説:「怎麼能接受這種解雇形式!」。「西鐵城不知道到了這個年齡,農民工再就業有多麼困難。為什麼直到前一天才通知我們?希望公司早點告訴我們。春節之後到哪工作才好呢?」

   解雇通知要提前1個月

  李小紅的抱怨並非沒有道理。在中國,如果解雇20名以上員工時,有義務提前1個月發佈通知,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員工有時間尋找新工作。但是,如果是工廠破産清算這種情況,則無需履行提前1個月通知的義務。此次西鐵城突如其來的解雇通知符合法律,但在提前1個月通知解雇已成為常識的中國,則很難被接受。

  對此,西鐵城總部的解釋是:「公司員工人數眾多,各廠區的電力設備繁多,而且生産現場使用部分化學藥品,如果員工長時間滯留廠區並且情緒不穩定,工廠陷於無法控制的狀態,不僅不能正常生産,更可能會導致員工人身安全的重大問題」。另一方面,當地工廠則解釋稱,「提前通知可能影響工人情緒,無法正常工作」,兩種説法存在差異。

  中國輿論立即做出了反應。「不允許這種不負責任的日本企業存在」、「趕快滾出中國」、「這是高反日的良機」……,在網際網路上,西鐵城遭遇了一片罵聲,覆蓋全國的電視臺還播出了批評西鐵城的專題節目。


  中日之間存在歷史認識問題,因此即使是做出相同事情,與歐美企業相比,日本企業也更容易遭受批評。突襲式解散有可能招致中國消費者的反感,進而損害西鐵城的品牌價值。那麼,西鐵城為什麼要以如此方式關閉工廠呢?

 西鐵城的解釋是,這是「全球業務重組的一環」。有觀點認為,關閉工廠的原因之一是人工費暴漲。與5年前相比,中國最低工資迅速漲至大約2倍。而廣州市的工資水準更高,自5月起,最低工資(1個月)將提高22%,達到1895元。與周邊的亞洲各國相比,類似手錶零部件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地理位置優勢正在逐步降低。

  無法輕易撤出的中國

  此外,還複雜地牽涉到中國特有的「撤出難題」。

 與在有些時候只需提前通知當地地方政府即可的日本不同,在中國,如果不與當地政府進行詳盡的事先疏通,並得到批准,就無法輕易撤出。在有可能對當地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産生負面影響時,經常出現政府提出某些理由,拒絕企業撤出的情況。而如果是在進駐時獲得了稅收優惠,原則上撤出時要完全退還這些優惠。有時將演變為龐大的金額。

 
  由於這種事務性程式非常複雜,一名為日資企業提供工廠撤出諮詢的人士説:從啟動撤出準備工作到完成,「對當地經濟影響較小的中小企業需要1年,而大企業則最低需要2年時間」。

  最後的難關是遣散員工。圍繞補償金的支付額,員工表示反對、進而發生騷動的情況在中國時有發生。這不僅僅是日本企業的問題。美國摩托羅拉在2012年夏季關閉江蘇省南京的研發基地之際,400名員工由於認為補償金太少,強烈表示反對,進而發展為騷動。

  在補償金問題上發生糾紛,大部分是由於在與法律規定金額相比增加多少的問題上存在分歧。法定金額為「工作年限×1個月平均工資」。如果是工作5年,則必須最低支付5個月工資。在此基礎上,「+α」就成為問題,在大企業,增加2~3個月工資被視為普遍標準。

  西鐵城作為「+α」最先提出的是,增加支付1月份工資,由於工作天數較少,其金額少於通常的1個月平均工資。最終補償金高於最初的提示,西鐵城在2月12日之前與全部員工簽署了解除合同協議。

  但是,此次西鐵城的「精彩表現」從何而來呢?

  「在中國(工廠等的)勞資問題中,政府也是當事方」,一直在中國從事勞資糾紛諮詢的虎門中央律師事務所(東京港區)律師陳軼凡這樣表示。換句話説,如果巧妙地讓政府支援自己,事情就能順利進行。

  擔心群體事件

  近年來,中國由於人工費上升,工廠遷移和關閉引發的勞資糾紛時常出現。當局最為擔心的是勞動者的反對演變為群體暴力事件,最終導致政府遭受批評。因此,最近為了讓企業平穩地撤出,出現了協助企業的傾向。

 在中國,不僅是日本企業,一般企業原本也都設置了根據當局意向發揮作用的「組織」。只要有3名以上共産黨員,企業內部就必然存在黨組織。這成為企業的監督者,一有什麼事情採取行動的就是這個組織。

 
  尤其是在像關閉工廠這樣利害關係錯綜複雜的案件中,將由包括企業內部的黨員在內的「中方」(中國員工)來主導,這是中國企業社會的常識。很多時候有一種約定俗成,中方由哪些人組成?會採取怎樣的交涉?這些「日方」(日本員工)無需知曉。此次西鐵城總部在多大程度上詳細掌握了關閉中國工廠的方法,並考慮到相關影響,存在不明確的地方。

  在華日企對西鐵城的不滿

  西鐵城自2月5日宣佈關閉工廠,在短短1周內完成了突襲式解散,其他駐中國的日本企業社會對此發出了批評的聲音。


  「真心希望不要採取那種做法。因為我們今後還要留在這裡拓展業務」(廣東省的日資企業高管)。「難道不了解2年半之前的反日遊行後的艱辛……」(日本大型商社的高管)

  在2年半之前的反日遊行中,松下和永旺等日資企業遭受襲擊的惡夢似乎正在大腦中復活。

  最近,東芝和松下等大型電子企業相繼宣佈撤出在華生産和關閉工廠,「去中國化」的趨勢非常突出,但相關人士稱:「實際上,是從很多年前就進行準備,直到最近才在金錢方面達成協定,並最終公佈」。

  自反日遊行發生以後,很多日資企業都在加強與中國員工的溝通,煞費苦心地營造「一體感」。撤出的日子企業也多採用靈活做法。但令人擔憂的是,由於西鐵城的突襲式關閉工廠,日本企業的形象將出現惡化,此前的努力有可能化為泡影。

  在中國的日本人社會,原本就在密切關注預定今年夏季發佈的「安倍談話」將出現何種內容。其擔憂的焦點是,如出現修改對過去的殖民統治表示道歉的「村山談話」的內容,在中國進退兩難的我們將何去何從?而西鐵城的突襲式關閉工廠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廣州,菅原透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