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和台灣也會有「失去的20年」嗎?

2019/01/24


      村山宏:「(我們)將要體驗‘失去的20年’嗎?」,南韓《中央日報》(日語電子版)2018年12月3日轉載了《南韓經濟新聞》刊登的以此為標題的文章。日本過去在泡沫經濟崩潰、貨幣升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出現了超長期經濟停滯,文章對南韓也有可能陷入這一局面敲響了警鐘。台灣的網站上也明顯出現了日本「失去的20年」會不會在本地上演的悲觀論調。在經濟減速的情況下,南韓和台灣似乎都在擔心低增長趨於長期化。

      

南韓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卻引起人們對就業形勢的擔心,消費意願也在趨冷(2018年10月,首爾市內的商業街,AP)

      

      在南韓,文在寅政府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舉措卻收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經濟顯著減速。南韓政府預測201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6~2.7%,但許多研究機構認為2019年將會低於這一數字。台灣的行政院也預測201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66%。2019年的目標是2.4~2.6%,但當地民眾對低增長的不滿根深蒂固。南韓和台灣在2000年代均經歷過5%左右的高增長時期,最近幾年也維持著3%的良好局面。

  

      南韓和台灣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分別是3萬美元左右和2.5萬美元左右。在這樣高收入的國家和地區,能保持2~3%的增長率已經很不錯了,但由於此前一直高速增長印象猶在,因此每當增長率下降,就會出現重演日本「失去的20年」的擔憂以及批評的聲音。日本在過去20年裏多次出現負增長,相比之下,南韓和台灣的現狀還沒有如此嚴峻。那麼,日本「失去的20年」這一幕真的有可能在南韓或台灣重演嗎?

   

 

      在日本,被稱為「失去的20年」現象始於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時期。但從更貼近經濟形勢實際感受的名義GDP來看,增長步調一直維持到1997年(按舊標準統計為523萬億日元)。日本泡沫經濟增長的餘韻持續到1990年代中期。名義GDP轉為下降是在1998年,隨後反覆出現微增與微減。採用新標準計算方式的2016年(538萬億日元)超過了1997年的數字。這樣計算的話,正好失去了20年的增長機會。

    

      從GDP的變化情況來看,「失去的20年」始於1998年。這一時期日本的通貨緊縮加劇,收入也開始減少。經濟停滯被認為是泡沫經濟崩潰、日元升值等多重因素疊加並長期持續的結果,但我認為人口動態的變化也許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在1995年達到峰值(8716萬人),就業人數也在1997年達到頂點(6557萬人)。也就是説,從1998年起,本應為GDP增長做貢獻的勞動力已不再增加。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統計,勞動年齡人口在日本總人口中所佔比例1995年為69.5%,到2000年降至68.2%。並預測到2020年進一步下降至59.1%。這期間日本總人口幾乎沒有增長,6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卻在不斷增加。儘管日本通過擴大雇用老年人和女性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但無論是企業還是私營業主,都把全部精力用到了應對眼前的不景氣,以勉強能維持勞動生産率不下滑。這就使得GDP難以增長。

    

夕陽下的台北

      

      日本「失去的20年」主要原因看來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勞動生産率遲遲無法提升。南韓和台灣的情況如何呢?迄今為止,勞動年齡人口一直在持續增加,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但和日本一樣,南韓和台灣的總人口均已停止增長,今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狀況。南韓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73.1%到2020年下降至71.1%、台灣則從74.0%降至71.4%,到2035年,雙方均將和日本的現在一樣,降到60%左右。

  

      由於存在日本這樣一個失敗先例,南韓和台灣也許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個即便勞動力減少也能持續增長的長遠戰略。需要擴大雇用老年人和外國人,提升包括服務業在內的勞動生産率。當務之急還是提高「合計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數,中國稱:總和生育率)。2017年南韓的合計特殊出生率降至1.05,台灣也僅有1.13。2018年南韓甚至要跌破1.0。雙方都需要努力達到日本1.4~1.5的水準。

   

      單從人口動態來看,南韓和台灣都不能再對「失去的20年」現象等看做他人之事了。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