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正在「中國化」
2018/01/09
一直依賴美國的亞洲的經濟結構正迎來重大轉變期。預計到2030年前後中國對亞洲和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超過美國,域內經濟的「中國化」將加速。也有聲音擔心美國的影響力下降,亞洲的市場經濟化和民主化進程將停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亞洲各國來説世界最大的消費地美國長期佔據著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的位置。然而,東盟(ASEAN)對中國的出口額在雷曼危機後的2010年超過了對美國的出口額,2016年對華出口額達1430億美元,比對美國出口額高出9%。
日本方面,2017年(截至11月)的對華出口額為13萬3842億日元,超過了此前峰值的2014年,刷新了歷史新高。
美國獨大時代在遠去
對華貿易的這種勢頭持續下去的話,中美在亞洲的影響力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田原健吾使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投入産出表推算顯示,「到2030年中國對東南亞和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增至2015年的1.8倍,比美國高出4成」。
![]() |
田原健吾推算出2015年和2030年美國與中國的消費和投資(即最終需求)分別增長1%的情況下,會通過出口等途徑將東盟主要5國和日本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推高多少。
對於東盟來説,到2030年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的經濟波及效果為33億美元,比2015年翻了一倍。2030年美國對歐盟的經濟波及效果僅為中國3分之2的19億美元。
對日本來説,2015年中國的經濟波及效果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經濟波及效果為28億美元(按1美元=112日元換算),而美國為27億美元。其原因是,以中國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為契機,對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投資被推高,日本對中國的機械等産品的出口額大幅增長。
2030年,中國的需求每增長1%,對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為46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6成,對東盟5國和日本的波及效果是美國(56億美元)的1.4倍。從經濟波及效果和名義GDP的比重來看,日本2015年為0.064%,到2030年將提高至0.096%。2030年中國對東盟5國的經濟波及效果是名義GDP的0.074%.
從全球範圍來看,到2030年美國的經濟波及效果為529億美元,比中國高出2成。不過在地理位置較近的亞洲,中國的影響力將超越美國。「美國打了個噴嚏,亞洲就得了肺炎」,這種美國獨大的時代正在漸漸成為過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