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節點:日本式資本主義復興之時
2018/03/15
國際基督教大學特聘教授 岩井克人:日本曾出現過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論爭」的爭論,期間從1930年代到60年代,跨越了第2次世界大戰,成為一場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激烈的政治鬥爭。
這場論戰的起點是圍繞日本戰前存在的貧困和不平等現象的原因。
其中一方的陣營被稱為講座派,他們主張日本的社會是脫離西歐資本主義所經歷的發展路線,在天皇制這一獨有的封建體制下具有「固有」結構的社會。另一方陣營被稱為勞農派,他們主張日本社會雖然走在資本主義正常的發展路線上,但是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岩井克人 |
看起來不過是學術上的對立,但爭論之所以發展成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是因為這場論戰導致了社會主義革命戰略的對立。如果日本是封建社會,在社會主義革命前有必要進行市民革命。而如果日本是資本主義社會,下一次革命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可以了。
圍繞社會主義的道路,日本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這一論戰在現在看來就像一場鬧劇。但是筆者不會將其視為鬧劇一笑了之。這是因為日本社會的特質,到底是固有的「結構」還是發展的「遲緩」,這一爭論超越了馬克思主義,之後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多次出現。
例如90年代,泡沫破裂後的日本經濟陷入了失去的20年,而作為資訊技術革命和金融自由化排頭兵的美國卻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受美國的發展勢頭擠壓,美國式資本主義被視為「全球標準」。於是關於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原因,出現了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獨有文化産生的固有「結構」導致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日本的美國式市場自由化進程「遲緩」導致的。
這種爭論不僅存在於日本,還存在於眾多非西歐社會和歐洲大陸各國。
筆者認為,講座派與勞農派的對立以及同樣的對立之所以多次出現,是因為在對立的背後其實存在共識。
該共識就是過去將西歐社會、近年來將美國社會視為唯一的「普遍」。將包括日本在內的非西歐社會,近年來包括非洲大陸各國在內的美國以外的社會視為「脫離」唯一的普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