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會一直留在日本嗎?

2021/05/26


      中山淳史:在日本汽車工業會近期召開的記者會上,擔任該協會會長的豐田社長豐田章男針對日本的能源政策以及政府相關人士傾向於「去引擎化」的舉動流露出不滿。他在4月22日的記者會上説:「一上來就禁止汽油車、柴油車的政策會導致技術的選擇範圍縮小,讓日本喪失優勢」。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對傾向於「去引擎化」的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舉動流露出不滿

     

      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和民營企業之間也曾出現過不和諧音。在較高的法人稅稅率和能源成本、日元升值、貿易協定滯後等背景下,汽車行業噴湧出「六重苦」的議論。

          

      與10年前的「六重苦」相似

    

      在汽車行業分析方面經驗豐富的日本Nakanishi Research Institute的負責人中西孝樹表示日本「目前的情況與當時相似」,他在此基礎上將汽車行業目前面臨的6個問題稱為「新六重苦(取羅馬音首字母縮寫為SECRET)」,分別為:(1)供應鏈、(2)能源結構、(3)去碳化、(4)資源、(5)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6)貿易規則。

        

  

      每個問題都很嚴重。供應鏈方面,在電池、馬達和半導體生産上,日本汽車廠商依賴中國的比例高達好幾成,由於中美對立,有必要重新制定採購戰略。

       

      能源問題方面,日本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在電力來源構成中被認為所佔的比例較小,成本也比較高。很多製造企業都擔憂地表示「即便供應增加,也不得不承受比歐洲等國家更高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價格」。

  

      自然資源方面,以用於電池和馬達的稀有金屬為中心,日本企業對海外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在高達數千萬億日元的全球ESG融資方面,日本企業也因國內能源問題等處於逆風之下,這樣下去可能會導致資本成本居高不下,進而影響到企業的財務戰略。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貿易規則。歐盟(EU)通過碳稅和碳邊境調節機制推進了對日本企業不利的國際標準化(De jure)戰略,美國拜登政府也提出了對購買本國産純電動汽車(EV)和投資相關零部件生産設備提供高額補貼的方針。這是作為「美國就業計劃(The American Jobs Plan)」而為人所知的2萬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的一環。

       

      當然,這6個問題不能全部將責任歸咎於日本政府。汽車廠商中也有意見稱「不要只説喪氣的話,要開發具有競爭力的純電動汽車」。如果只執著于配備內燃機的汽車,不僅會讓股市失望,還有可能真的陷入成功體驗越大越容易掉入「創新困境」的狀況。

     

      新保護主義抬頭

   

      即便如此,如果説面對世界正在發生的現實,日本有多大把握能採取戰略性舉措,我只能説,情況不太樂觀。比如,在日本的同盟國美國,取代川普政權時代的關稅主義,「補貼主義」這一新的保護主義正在抬頭。

      


       

       簡而言之,以美國業務為支柱的日本汽車廠商在日本國內生産的純電動車的出口競爭力將大打折扣。我們來推算一下,美國對購買純電動車發放的補貼總額超過1千億美元。假如美國制定的目標是純電動車在美國每年1400萬輛新車銷售市場上佔2成,5年內,每輛車可以補貼7千美元以上。

  

  

               日本的汽車及相關産業毫無疑問都會考慮將生産轉移到美國。面對2011年的六重苦,本田和日産汽車採取了減少出口,將生産轉移到國外的「走出去戰略」,而豐田始終堅守維持日本國內生産的「留守戰略」。不過,這次豐田也有可能將生産轉移到美國。

        

      遊戲規則不斷改變

  

      全球圍繞去碳化,産業的遊戲規則不斷改變,就業與投資的爭奪戰正在展開。在歐洲也可能出現相似的日本企業生産轉移浪潮,豐田還預想到了一旦碳邊境調節在汽車領域正式展開,將把目前在日本和法國生産的主力小型車「Yaris(雅力士)」的生産集中到法國等事態。

     

2019年東京車展上的豐田標誌(資料,REUTERS)

   

      對於經營基礎牢固,能在全球賺錢的豐田而言,這樣做才有可能一直存活下去。不過,汽車産業涉及面廣泛,在日本國內有交易關係的零部件、鋼鐵、化學及電子産業等將受到很大影響。我並不主張讓日本追隨補貼競爭的做法,但日本政府的政策制定部門需要儘快向全世界宣佈能為日本吸引投資的能源和新一代産業振興的戰略。

  

      如果拿汽車戰略來説的話,那麼汽車動力來源也需要做好兩手準備的戰略。純電動車終將會成為汽車産業的核心技術,在這個領域絕對不能輸,但純電動車在全球市場的銷量過半是20年以後的事情。在這期間,可以採取將混合動力車等日本創造的環保技術作為「過渡技術」,日本政府和民營企業應攜手積極推動其成為世界標準的戰術。

  

      根據容易在日本立足的條件倒推,現在正是考慮能源及産業振興戰略的時候。與通過日元貶值及調整稅率保住了小康狀態的上次的六重苦不同,這次的情況除了「新·六重苦」外,甚至可以用「真·六重苦」或「深·六重苦」來描述。這些苦難有可能重重地落在日本産業界肩上。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