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的「偽善」

2022/04/22


  西條都夫:武田信玄曾説:「人乃城池,人乃石牆」。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説過:「事業如人」。阿貝格林(James C.Abegglen)教授將終身雇用等定義為日本式經營的三大神器,在日本企業快速走向世界的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伊丹敬之教授的《人本主義企業》成了暢銷書。

    

  這些經營思想都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那如今的日本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是否富有成效,實現相互提升呢?很遺憾,答案是「NO」。

   

         

  日本PERSOL綜合研究所以14個亞太國家和地區為對象實施的調查顯示,無論是「打算在目前的單位繼續工作的人」,還是「有跳槽意向的人」,日本的比例均為最低。也就是説,雖然日本人對現在的工作沒有什麼留戀,但也沒有足夠的幹勁擺脫這份工作,投入到新天地裏。這一結果反映出日本的職場人士缺乏朝氣。

    

  美國蓋洛普(GALLUP)的統計顯示,從表示工作熱情程度的敬業度指數來看,日本在139個國家中排在第132位。日本人雖然被動地認真工作,但缺乏主動工作的積極性。

    

  與「快樂·興奮」、「自信·自豪」等正面情緒相比,更多的日本人在職場上頻繁出現「擔憂·不安」、「憤怒·厭惡」等負面情緒。日本Recruit Management Solutions(RMS)公司發佈了這一結果。日本的職場被消極情緒支配,不會取得重大成果,這一點不言而喻。

    

  這方面的數據可謂枚不勝舉。毋庸置疑,日本職場人士的心情和積極性有問題。以前被稱讚熱愛工作的日本人,為何會變成這樣呢?

     

  強調人力資本重要性的一橋大學CFO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伊藤邦雄指出,「日本的經營者可能誤解了‘善待他人’這句話的意思」。雖然出現了經營低迷的業務,但經營者覺得將其關閉或出售的話,「員工太可憐了」,並因此畏縮不前。之所以有很多日本企業對儘早選拔經營人才持消極態度,也是因為存在某種同情心,認為「落選的人很可憐」。

    

  由於沒打算認真培養這項業務和人才,因此也不會分配經營資源。伊藤邦雄表示,結果導致「業務越來越差。員工處於混日子的狀態,也不會産生自我提升的積極性。這種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的狀態在很多企業長期持續,造成了現在的停滯」。

    

  擺脫這種虛假的善意、提高職場活力的關鍵詞是「自主決定」。每個職場人士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做好心理準備並負起責任,自主進行職業規劃,這才是原本應有的姿態。理應積極去做自己主動選擇的工作,而不是等待人事部門分配。只要越來越多的人從「被迫的感覺」中解放出來,精神飽滿地工作,職場和企業就會恢復活力。

        


             

  即使挑戰失敗了,因為是自發性的挑戰,從中「學到的東西」也會很多。最近流行的崗位型雇用也證明日本的職場終於開始認識到自主決定的重要性。企業的作用是完善環境,幫助對前景迷茫的年輕人進行自主選擇。

     

  比如KDDI於2020年啟動的社內副業。各部門設定「開發無人機業務的用途」、「舉辦招聘活動」等業務,公開招聘副業人才。有想法的人只要報名,就以6個月為任期開始副業。規則是拿出工作時間的20%用於副業,比如:每週有一天在副業的辦公室渡過。

   

日本的上班族(資料圖)

       

  KDDI的人事本部長白岩徹説:「如果體驗過各種副業,就會了解自己適合和喜歡的工作。或許會遇到很棒的上司和同事。我們希望擴大員工的職業範圍」。

            

  日本食品企業可果美(KAGOME)直接賦予了員工「否決權」。以育兒及與配偶共同居住為理由,最多滿足兩次工作調動的要求。員工可以因為「丈夫(妻子)調到了福岡,我也要去」而要求工作調動,也可以因為「孩子要考試不想離開東京」而拒絕公司的工作調動要求。此舉的目的是通過把工作地點的選擇權交給員工,提高他們的人生設計的自由度,激發工作意願。 

       

  日本網路企業CyberAgent及綜合商社雙日實施的是極具實踐性的商業競賽。在CyberAgent的經營會議「明日會議」上,各位執行董事擔任負責人,招募4名現場員工,競相制定新的商業計劃。通過這種會議誕生的子公司已達到32家,CyberAgent的核心業務之一——遊戲業務也是由此誕生的。

       

  雙日的Hassojitz活動也是同樣的宗旨,純電動汽車的基礎設施業務等是由此誕生的。這些做法都在給員工傳遞「希望你去挑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信號。

          

  Recruit Management Solutions的組織行動研究所長古野庸一説:「以CyberAgent為代表的數字企業的舉措之所以得到推廣,是因為勞動市場的流動性強,如果漫不經心地繼續保持守舊的制度,優秀的人才會陸續離開」。讓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在組織和企業中自由移動的環境,將培育出重視自主決定的企業文化。日本政府的雇用政策也是時候該轉向促進勞動市場的流動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級論説委員 西條都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