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軟銀開啟「第5幕」

2023/07/10


      杉本貴司:孫正義日前表示軟銀集團不久將展開反攻。連續2年陷入鉅額虧損,作為核心的基金業務一直處於幾乎停滯的狀態,但最近在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AI)的開發競爭開始升溫。近一年來凍結投資、徹底進入冬眠狀態的軟銀集團會長兼社長孫正義到底在謀劃怎樣的新一輪攻勢呢? 

     孫正義築起的「防馬柵」

    

      2016年至2017年,孫正義成立「10萬億日元基金」,開始猛烈地向世界各地的AI初創企業進行投資。然而,之後初創企業身處的環境突然轉變。面對3年前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孫正義宣佈「穩固防守」。此後,全球利率上升、通貨膨脹和美國金融體系的趨勢變化等逆風接連不斷。

      

   

      在這樣的「寒冬」裏,我曾經向孫正義詢問過這樣的問題。我們談到了(日本戰國時期)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聯軍與武田勝賴交戰的著名戰役「長篠之戰」。當時為防禦驍勇善戰的武田的騎兵部隊,織田、德川聯軍建造了防馬柵。孫正義將擱置投資、籌集資金的自身的防守陣形比作這道防馬柵。

  

      於是,我問道:「既然如此,那處在後面的三道防線的火槍瞄準的是什麼地方呢?」。我這樣問是因為在軟銀集團的經營中存在著一定的法則。

  

      無論好壞,孫正義都是天生的冒險家。1981年,他創立日本軟銀之後,投入大部分資本金舉辦一個展覽會,自那以後,只要手頭有了大筆資金,就一定會借此一決勝負。然後,正當人們以為他在保持沉寂時,又會出人意料地投入全部資金採取下一次行動。就這樣不斷重覆。

 

在股東大會上發言的軟銀集團會長兼社長孫正義(6月21日、來自該公司主頁)

    

     「一決勝負」的形式因時代而不同。在從事個人電腦軟體仲介業務時,孫正義曾以在美國奠定石油産業基礎的約翰·洛克菲勒為榜樣,抱有建立能掌控軟體的「銀行」的野心。在穩步推動公司發展之後,1994年成功在股市掛牌。

    

      於是,孫正義在突然之間掀起了猛烈的併購(M&A)潮。雖然開局是收購美國的展會運營商和出版社,顯得平淡無奇,但這一期間實現了對美國雅虎和中國阿里巴巴集團這些後來成為他手中搖錢樹的新興企業的大筆出資。孫正義第一次露出「投資者」的面孔,就是在這個時候。

   


      2000年,日美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孫正義再次從投資者變身為企業家。在將約5000億日元的投資項目止損之後,開始借助「雅虎BB」向網際網路的寬頻業務傾斜。此後,倡導「移動網際網路」,向手機領域投入了鉅額資金。雖然也有過宣稱無債務的時期,但在籌集大筆資金之後,他隨即以2萬億日元規模(包括負債)收購了美國移動運營商Sprint。

    

 以街頭的促銷活動而成為話題的雅虎BB(東京新橋站前)

         

      總之沒有一刻能坐得住,這就是企業家孫正義。孫正義再次做出孤注一擲的舉動是在2016年。他先是斥資3.3萬億日元收購英國半導體設計企業「ARM」,接著又説服沙特王儲,成立了10萬億日元規模的「願景基金」。

   

      梳理走到這一步的路程,可以判斷軟銀集團此時進入了「第4形態」。創業之初力爭打造「軟體銀行」的中間商時代可以算是第1形態,1994年轉變為投資公司時是第2形態。進入2000年代後,通過網際網路服務進入通信領域,屬於第3種形態。處在這一延長線上的手機業務或許應該算是第3.5形態。

  

      「將大腦的97%用於投資」

   

      在目前的第4種形態中,比重明顯很高的是基金業務。孫正義本人曾宣稱「軟銀集團已成為投資公司」,並表示「將把自己97%的大腦用於投資」,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為什麼當時又涉足半導體呢?孫正義在2016年的時候誇口稱「以圍棋來説,就像佔得50步先手一樣。也許只有在這個世界裏拼命的人才能明白吧」。要理解其真實意圖,還需要從當時往前追溯6年。在一次發佈會上,孫正義突然宣佈推進「腦型電腦」項目。

     

      「社會將從以白領為主體轉變為金屬領佔主導」,對於筆者的採訪,孫正義這樣回答。金屬領指的是擁有像人類一樣的大腦的機器人。關鍵不是作為硬體的金屬,而是相當於大腦的人工智慧。在收購ARM的2016年,他開始公開表示進入這種社會的「典範轉移現在正在發生」。

  

      回到防馬柵的話題。守在柵欄後面的火槍隊究竟在瞄準什麼?孫正義當時的回答是「投資,正集中鎖定這一點」。

  

      不過,這已是兩年前的事。雖然科技的最前沿還處在寒冬,但已經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變化。美國OpenAI通過「ChatGPT」點燃的生成式AI的開發熱潮正在以迅猛的勢頭向全世界擴散。

  

      被追問的ARM的價值

  

      這對孫正義和軟銀集團的經營來説意味著什麼?

   


      孫正義在收購ARM之後立即將工程師人數增加了一倍。ARM涉足智慧手機的CPU(中央處理器),借此獲得迅速的增長,隨後還將觸角伸向支撐雲計算的數據中心和自動駕駛領域。另外,著眼於更遠的未來,ARM還在加強開發AI不可或缺的GPU(圖形處理器)。ARM近年來不斷引進新技術。ARM真正價值在生成式AI領域也將受到拷問。

  

      整體觀察這一系列動向,孫正義在6月21日的股東大會上宣佈的反轉攻勢的具體內容就會浮出水面。主題是如何參與即將全面掀起浪潮的人工智慧革命。孫正義的戰略是以基金為中心、與有潛力的人工智慧初創企業保持鬆散的關係,同時尋求與類似ARM的人工智慧時代的平臺提供商産生協同效應。也就是説,邁向投資者和企業家相結合的「第5種形態」。

 

 

      事實上,這正是孫正義多年來面對的課題。説起來,孫正義大力推進投資正是為了完成創業之初就提出的「群戰略」。當然,在原本興衰更疊劇烈的資訊産業中,一項技術是不可能君臨天下幾十年的。據説,孫正義考慮的是,既然如此,那就嘗試建立一個以核心企業更疊為前提、呈現「群體」形態的集團。

  

      缺乏的協同效應

  

      這種策略的主要著眼點被認為不僅僅是不斷增加群體的數量,還在於讓群體中的企業能將彼此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協同效應。這正是挑戰所在。到目前為止,孫正義領導了數個群體。然而,這些企業展現出明顯的協同效應的案例還很缺乏。軟銀集團面臨的現狀是手中僅有支離破碎的企業群。

  

      截至3月底,孫正義手中掌握著約440家通過基金建立資本關係的初創企業。據稱這些企業均在人工智慧方面具有優勢。如何將這種企業群與新成為集團核心企業的ARM聯繫起來,打造出一個真正強大的群體?或者説,能否建立起孫正義一直倡導但至今未能實現的企業集團,這才是「反攻」的關鍵。

  

      孫正義在學生時代就制定了「人生50年計劃」。「20~29歲揚名,30~39歲積累所需資金,40~49歲進行一場決定勝負的挑戰,50~59歲完成事業,60~69歲將事業交棒給下一代」。孫正義今年步入66歲。與學生時代描繪的計劃稍顯滯後。最近,孫正義也開始提到要邁入70歲以後的加時賽。據説,他目前還沒有考慮將接力棒交給接班人。

  

      不過,孫正義在最近的股東大會上親口説:「作為企業家的人生,不知道還剩多少時間。難道真就這樣結束嗎?」。正如其言,考慮到迄今為止的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剩下的時間應該不會太長。作為日本代表性企業家的孫正義正在迎來需要直面學生時代給自己立下的「課題」的時刻。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杉本貴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