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濟白皮書管窺中國經濟未來
2019/01/3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最近出差去國內和一些朋友就中國經濟的未來趨勢交換了一些看法。雖然表達方式有直截了當的也有曲裏拐彎的, 但難以樂觀的看法居多是難以掩飾的事實。宏觀層面上,2018年的經濟增長率創28年來的新低,目前正在召開的地方政府兩會上,已經有地方政府宣佈2019年的經濟增長率目標為5%左右,多年來習以為常的高增長率已慢慢成歷史。微觀層面上,汽車賣不動,房市不再火,連笑傲百業的IT行業似乎日子也有點緊。總而言之,在這種氣氛下開始唉聲嘆氣的人居多也不奇怪。
|
但是悲觀歸悲觀,每個人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中國經濟的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走很多人心裏沒譜所以才容易出現悲觀情緒。看了一些專家們的預測報告,筆者估計他們在寫報告時心裏也沒譜。試問那些專家你連明天晚上新聞聯播的內容都不知道,大談5年後或10年後的中國經濟走勢是不是有點跳大神的感覺?
筆者相信國內的政府和企業完全有能力闖過難關,但是希望大家偶爾聽聽旁觀者的意見也許有助於更佳的決策。在此筆者建言希望大家有機會翻閱一下日本的《經濟白皮書》,尤其是1970年代的白皮書,因為這裡記載著日本經濟如何實現經濟轉型。1947年7月起日本第一次公佈《經濟白皮書》,2001年以後改為《經濟財政白皮書》一直持續到現在。白皮書不僅僅是預測經濟增長率,從經濟形勢判斷分析到解決問題很具實用性。尤其是每年的小標題如同俳句非常精彩,言簡意賅地表達出最想傳遞的資訊。
筆者為什麼建議大家看70年代日本的《經濟白皮書》?因為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環境與70年代的日本經濟非常相似。例如從經濟增長率的變遷來看,1970年是日本經濟的歷史轉捩點。當年日本的實質經濟增長率為10.3%,但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日本經濟最後一次的兩位數增長。在尼克森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1971年)導致日元匯率爆升和石油危機(1973年)的雙重打擊下,1974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1.2%的負增長。雖然1975年恢復到3.1%的正增長,但日本經濟從此告別高增長正式進入中低增長的新階段。
1970年以後的《經濟白皮書》頻繁強調的政策課題就是如何適應低速增長。首先對於政府來講,加速福利社會的建設成為主要政策目標。經濟高速增長期間,企業盈利能力強,所以無論是就業還是提供社會保障,企業會替政府分憂的。但是進入低增長的新階段後,企業為了生存又把這些社會義務推給政府。為了減輕經濟減速對國民生活的衝擊,1972年起,日本政府開始發放兒童補貼,宣佈70歲以上的老人醫療費全免,把健康醫療保險的個人負擔比例從50%降到30%。經過這些政策努力,雖然經濟增長率大幅減速,但除了1974年以外個人消費每年都在增長,社會秩序也比較穩定。當然70年代實行的高福利政策帶來了今天日本財政惡化的後果,看來世界上確實不存在免費的午餐。
其次對於企業來講,瘦身經營成為不可避免的課題。具體來講,經濟高速增長期間,企業無論是員工還是資産規模都急劇擴張,大環境變了,企業為了度過難關需要減肥。1974年,破産企業數跟1973年相比大幅增加43%就是瘦身經營的典型事例。但非常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期間日本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一方面是政府從法律上加強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企業很難輕易裁人,另一方面服務行業發展迅速,成為接納製造業過剩勞動力的主力軍。60年代末期,日本放鬆外資投資管制,進入70年代,像麥當勞,肯德基等美資的快餐連鎖店正式進軍日本,日本本土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大批郊外餐飲店,咖啡廳等。高度經濟增長期間,日本人只忙於賺錢沒時間享受,經濟進入低增長期後,國民卻有了更多的休閒時間享受生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經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70年代末期,日本經濟又重振旗鼓。無論企業的技術競爭力,還是抵禦日元升值和原油價格飛漲的能力都有了可觀的改善。特別是在環保方面,60年代高增長給日本帶來一個"污染列島˝的綽號,1975年作家有吉佐和子寫的《複合污染》成為暢銷書。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基本解決,1988年筆者來日本時已經完全覺察不到這裡曾經也有過霧霾。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很多官員和學者對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瞭如指掌,日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以及之後的泡沫經濟盛衰對於中國讀者不太陌生。但是70年代日本經濟如何實現大轉型,由於那時候我們正忙著批林批孔,可能真正了解的人鳳毛麟角。目前中國經濟所處的大環境和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存在感與70年代的日本完全不同,而且日本的《經濟白皮書》是寫給日本人看的,所以可能有讀者認為毫無參考價值。
但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否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關鍵在於眼下的轉型期能否平安渡過。從高增長到低增長的環境變化過程中,政府該做什麼,企業該做什麼,70年代的日本的經驗非常值得中國借鑒,這也是筆者向大家談到日本經濟白皮書的初衷所在。表面上,貿易摩擦和泡沫經濟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課題相似,所以很多人來日本取經。但是實質上完全不同,千萬不要被那些專家給忽悠了。
在被國內朋友問道日本經濟90年代的經驗和教訓時,筆者的回答是70年代日本經濟如何轉型對中國經濟更具參考價值。因為大家只看到日本經濟最風光和陶醉的一面,而忽視了70年代日本經濟如何經歷從兩位數增長的天堂跌落到負增長的地獄,如何實現經濟再生這段艱難歷程。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
![]() |
肖敏捷 |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為恒正資本(AIS CAPITAL)的代表合夥人。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和《中國新的經濟大革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