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忍痛也要轉型純電動車企背後的危機感
2019/03/14
德國福斯(VW)3月12日宣佈在2028年前銷售2200萬輛純電動汽車(EV)。與2018年銷售4萬輛相比將是巨大的轉變。大眾為挽回起步晚的劣勢而迅速轉向純電動汽車的做法,還將伴隨裁員等痛苦。面對洶湧而來的被稱為「CASE」(互聯汽車、自動駕駛、共用、電動化)新一代汽車技術的浪潮,行業王者能否順利轉型正受到考驗。
![]() |
大眾的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明確提出向純電動汽車轉型(12日,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年度記者會) |
「大眾將從根本上改變」,在德國北部沃爾夫斯堡的總部舉行年度記者會,大眾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如此高聲宣佈。
到2028年達到70個車型
大眾將在今後10年的純電動汽車銷售計劃(1500萬輛)一下子提高了約5成。目前以每年數十萬輛的速度銷售,但提出到2025年前後,銷售相當於三菱汽車全球銷量3倍的每年300萬輛以上的充滿野心的計劃。2025年為50多款的純電動車車型到2028年將增至70個。
大眾眼下的業績表現堅挺。2018年供貨量比2017年增長1%,達到1083萬輛。儘管歐洲和中國的市場出現變化,但營業利潤達到139億歐元,略微增加。雖然低於預計達到2.4萬億日元的豐田,但超過下降22%、僅為111億歐元的戴姆勒。
但是,汽車行業巨人的迅速「變身」將伴隨巨大的苦痛。
在銷量上佔全集團約6成的大眾乘用車品牌的2018年營業利潤率(剔除特殊因素)由於電動化投資等構成負擔,下滑0.4個百分點,降至3.8%,處於較低水準。
此外,人員的削減也難以避免。大眾提出到2030年將全球銷量的40%改為純電動汽車這一目標。但2018年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僅為4萬輛。雖然是累計,但日産汽車通過純電動車「LEAF(中國名:聆風)」的銷量截至3月達到40萬輛。相比之下,大眾起步較慢。
![]() |
大眾汽車標誌(資料,reuters) |
純電動汽車原本與汽油車和柴油車等內燃機車相比,零部件數量較少,因此參與生産的人數需求也變少。要普及價格容易高於大眾具有優勢的汽油車和柴油車的純電動汽車,削減生産人員將難以避免。
在大眾全球65萬名員工中,大部分都在參與現有的汽油車和柴油車生産。2018年11月發佈的德國國內3處生産基地的純電動汽車生産計劃顯示,到2023年,有7~8千人將失去工作。當地媒體報導稱,赫伯特·迪斯希望進一步裁員5千人規模,但員工代表和赫伯特·迪斯的關係迅速惡化。
![]() |
在汽車共用方面起步晚
同樣是德國廠商的戴姆勒和寶馬(BMW)除了自動駕駛的共同開發之外,還在共用等出行服務方面成立合資公司,正推進大膽的合作。豐田向美國優步(Uber)出資,還和軟銀集團攜手。而大眾則處於「與(美國谷歌旗下的)Waymo相比落後1~2年」(赫伯特·迪斯)的局面,在尋求合作夥伴方面行動遲緩的情況難以否認。
據稱,大眾將以2018年基本達成協定的與美國福特汽車的「全球聯盟(Global Alliance)」加以對抗,正討論向福特的自動駕駛子公司出資。不過,到目前為止舉措有限。1月發佈的具體舉措是小型商用車相互供給等,不得不説是「小規模」的內容。針對自動駕駛的合作僅表示「年內得出結論」,在純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保持並不明朗的狀態。
在目前的業務方面,風險也堆積如山。在大眾高居份額首位的中國,2018年新車銷售時隔28年低於上年,2019年1~2月也下降15%,仍看不到復甦的跡象。美國川普政權暗示提高關稅,如果被徵收25%的關稅,將導致每年25億歐元左右的利潤下滑。
2015年曝光的大眾柴油車廢氣檢測造假導致的罰款和賠償金等費用在2018年達到32億歐元。2019年費用將減少,但在德國國內,面臨與購車者和投資者的訴訟。
赫伯特·迪斯表示,「我們正在變得靈活,但必須進一步加快速度。競爭對手正走在前頭」,顯示出危機感。面對被稱為100年一遇的CASE帶來的大變革,即使是世界第一的汽車廠商也不能固步自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深尾倖生 沃爾夫斯堡(德國北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