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日本車企減産逾100萬輛
2021/09/13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日前獲悉,豐田等6家日本汽車廠商的相比2021年度當初計劃的減産規模現階段超過100萬輛。規模被認為與新冠疫情擴大導致大規模減産的2020年度不相上下。目前,東南亞的新冠疫情再次擴大。該地區是車載半導體的亞洲供應基地,影響還在擴大至歐美的汽車廠商。
豐田將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的全球産量下調至900萬輛,比期初計劃下調3%。日産汽車已宣佈全年25萬輛的減産計劃。本田預計減産導致的銷售下滑全年達到15萬輛。
受影響巨大的是鈴木。將減産相當於2020年度産量約1成的35萬輛。在半導體的穩定採購方面陷入苦戰,將在日本、泰國和匈牙利等國停工。屬於鈴木的擎天柱市場的印度的開工率預計9月僅為通常的4成左右。
將各汽車廠商的預期加起來,僅可以統計的6家,與期初計劃相比的減産量就達到105萬輛。減産規模僅次於新冠疫情影響全面顯現的2020年度。
![]() |
「(瑞士)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的馬來西亞工廠停工産生影響」,豐田相關人士將意法半導體列為進行大規模減産的原因之一。意法半導體向豐田旗下的供應商供應車載MCU,但疫情擴大導致員工難以出勤。無法製造制動器零部件等,結果,整車的生産也無法推進。
零部件廠商在東南亞設有很多事務所,但近年來作為車載半導體的生産基地而廣為人知。在歐洲企業中,德國博世建立了7座電裝零部件等工廠。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也在多個基地生産採用半導體的零部件。在汽車行業爭奪這些電子零部件的背景下,出現新冠疫情,發生了供應衝擊。
車載半導體大型企業德國英飛淩科技公司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自6月起,將馬來西亞南部的麻六甲工廠在5周時間裏停工20天。該工廠生産用於方向盤和制動器等的半導體,向汽車零部件廠商供應。意法半導體訂單已排到18個月後,但工廠無法順利運作,並未及時處理訂單。
![]() |
豐田的愛知縣豐田市的高岡工廠 |
美國諮詢企業艾睿鉑(AlixPartners)的鈴木智之指出,「半導體廠商的組裝和測試工廠集中於勞動力成本低的東南亞。相關工序需要使用人力,但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結果事與願違」。
影響不僅限於日本車企。美國通用汽車(GM)決定,相當於北美整車工廠一半的8家工廠自6日起停工1~4周。法國雷諾也自8月底開始,在西班牙的工廠在最多60天裏停止一部分作業。8月下旬,德國福斯在主力的沃爾夫斯堡工廠啟動追加減産,原因之一均是在來自東南亞的半導體採購方面陷入苦戰。
美國調查公司9月上旬發佈的估算顯示,2021年全球汽車産量比期初預期減少約6%,降至約8000萬輛,營業收入的機會損失超過1300億美元。如果9月和10月累計達到76萬輛的豐田級別的大規模減産持續,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