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在尋找車載電池的取勝方式

2021/10/28


      在全球日趨激化的車載電池的投資競爭之中,松下的存在感有貧乏感。與之競爭的南韓企業決定和車企合作在美國建設工廠,另一方面,松下浮出水面的設備投資只有美國工廠的生産線擴建。松下曾經在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等設備産業,落後於中韓企業,不得不撤退。即使是進入普及期的車載電池,松下仍未找到取勝的絕招。

   

松下在大阪市的純電動汽車電池工廠

     

     「不會因輕率的投資而分散資源」,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的松下電池部門負責人只信一生10月25日如此強調。不過,目前松下透露的投資計劃遜色於其他企業,這一點無法否認。歐洲Stellantis將與南韓LG化學和三星SDI合作,在北美建設工廠。對汽車廠商來説,低成本電池的穩定採購事關生死。在世界各地,數千億日元規模的投資計劃相繼敲定。

 

     受到關注的是與松下聯合運營車載電池合資企業的豐田的動向。從不同於被稱為「圓柱形」的美國特斯拉電池的「方形」電池來看,掌握合資企業51%股權的豐田將在美國啟動大規模增産。不過,豐田選為工廠建設的合作夥伴的是豐田通商,並非松下。松下常務執行董事永易正吏表示「美國的投資是豐田的判斷」。

    

松下和豐田在2017年宣佈討論車載電池合作

 

     松下與豐田的合資企業原本正在推進增産投資。將在2021年內在中國大連和兵庫縣姫路市的工廠增建生産線,到2022年在松下的德島工廠的佔地內也啟動生産。對此,有分析師認為「豐田方面認為在(新建工廠的)美國,單獨行動更為迅速」。

    

     「雖然不希望慢慢悠悠……」,針對在歐洲推進的電池業務的市場調查進度,松下高管含糊其辭。松下為了討論新建歐洲工廠而在2020年啟動的調查延長了本來在今年夏季結束的計劃。而在美國,如何參與特斯拉在德克薩斯建設的新工廠也仍是未知數。

    

     日本Techno Systems Research統計顯示,從2020年的車載電池全球份額來看,中國寧德時代(CATL)以26%排在首位。松下為18%,排在第3位。LG化學和三星SDI等南韓企業也在擴大份額。名古屋大學未來社會創造機構的客座教授佐藤登指出:「海外企業具有資金實力,投資判斷迅速」。

    

      關於松下的投資判斷遲緩的原因之一,企業內部存在「電池技術處於青黃不接期」這一看法。目前正在開發大型電池「4680」的量産技術。只信一生表示「推進産品化的技術上的時間表基本確定」,幹勁十足地認為將成為新一代電池的主角,另一方面,在量産技術確立之前,大規模投資難以做出判斷。

    


   

      另一個原因則是松下在電池大型投資上的慘痛經歷。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面向特斯拉車載電池的主力工廠「Gigafactory1」於2014年開工建設,2017年投入運作,但2020年度才實現盈利。到獲得盈利,經歷了明顯的「分娩的痛苦」。存在「電池業務是(競爭對手多、難以盈利)紅海市場」這一警惕感。

    

     那麼,松下將以什麼樣的定位生存下去呢?如果競爭對手展開大型投資,成本競爭力的差距有可能拉大。松下一名高管表示「如果最終無法在成本上具備優勢,就無法擴大銷售」。

     

松下新型電池(照片右)的容量是此前産品的約5倍

 

     正如LG化學和SK創新從總公司剝離電池業務一樣,到2022年4月改組為控股企業制的松下也將拆分電池業務。松下副社長佐藤基嗣表示,今後「(分離的電池業務)企業的也有可能接受其他企業的出資」。

     

     確定果斷戰略的環境已具備,松下的高管表示「如果發現取勝絕招,就將作出投資判斷」。利用率先推進技術開發的優勢,確保基於專利等的收入的商業模式也已納入視野。

    

    松下在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等尖端技術上曾領先世界,但在投資競爭中失敗,不得不撤退。在車載電池領域會不會重蹈覆轍,目前已迎來緊要關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梅國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