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豐田勇奪美國新車銷量第一看到的

2022/01/07


  美國新車銷量榜首在長達90年裏被通用(GM)佔據,此次豐田首次站上了榜首。 豐田1月4日公佈的2021年美國市場的新車銷量為233.2萬輛,同比增長10%,超過通用(221.8萬輛)大約11萬輛。與身陷半導體不足的競爭對手不同,豐田展現出自身供應鏈的強大。不過,美國車企為加強向純電動汽車(EV)轉型而抑制出貨量也對排名産生了影響。此外,預計索尼集團等越來越多其他行業企業也會涉足純電動汽車業務,豐田在美國市場上能否繼續發揮優勢還不得而知。

      

  通用和福特自2021年秋季以後因半導體不足被迫大幅減産。背後原因是這些車企的主力産品是使用更多半導體的皮卡。

   

  「4倍庫存」奏效

    

  與之相對,豐田向部分供應商下達了指示,要求把庫存水準由原來的3個月增至5個月。作為「安全庫存」,對於部分半導體把庫存提高到4倍。豐田集團旗下廠商均提出堅挺的生産計劃也起到作用,確保了整個供給鏈所需的半導體庫存。

 

    

  靠豐田集團整體穩固住電裝等主要零部件供應商的體制也起到積極作用。豐田的採購本部平時與供應商一天舉行幾次電話會議,而在半導體明顯不足的2021年1月以後,多的時候一天會舉行10次電話會議以確認狀況。最終,2021年豐田在美國的銷量同比增長10%,達到233.2萬輛。

    

  美國是福特的主場,福特在美國確立了汽車量産技術並於1908年推出「T型車」。在2007年豐田躍居美國銷量第2之前,福特也保持了70多年的第2名。

    

  豐田在1960年代通過出口正式進入美國市場,從1980年代開始在當地生産。日系車企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而美國車企的業績卻不斷惡化,日美汽車貿易摩擦成為社會問題。為了繼續在美國市場上開展業務,日本汽車行業和日本政府在1981年不得不出台限制對美汽車出口量的「自主限制」。

    

  為了避免美國反對,豐田轉向在美國「地産地銷」戰略。1984年,豐田與通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立合資工廠。此外還相繼獨立建設工廠,2021年9月在阿拉巴馬州啟動了美國第5家工廠。表示要「要做當地第一」的豐田社長豐田章男有意識地立足於美國當地開展業務,營造了不容易再産生貿易摩擦的氛圍。

      

  在美國時間1月4日召開的北美豐田電話會議上,副社長Jack Hollis淡淡地説:「在美國拿第一不是我們的目標,也不覺得能持續」。通用的公關負責人也冷冷地回答,「我們比起銷量更重視利潤。如果我們是豐田,也不會趕緊給自己蓋上銷量‘第一’的印章」。

  

  兩家車企如此冷靜的原因之一是美國正在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8月簽署了總統令,到2030年要把電動汽車在美國新車銷量中的佔比提高到50%。美國環保局(EPA)2021年12月宣佈強化燃效規定,預計到2023年美國市場上的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的佔比將由2020年的2%多提高到7%,到2026年將提高到17%。

     


      

  豐田在美國售出的汽車中,「電動車」為58萬輛,比2020年增加了73%。但9成是美國政府不認定為電動車的混合動力車(HV)。被認定為電動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僅佔10%,為5.8萬輛。在只用電行駛的純電動汽車方面,豐田只有燃料電池車(FCV)「未來(MIRAI)」的2600輛。

   

  通用首席執行官(CEO)Mary Barra提出了到2035年全面廢除汽油車的目標,到2030年將把北美和中國5成以上整車工廠改為純電動汽車專用。福特1月4日也宣佈,在美國密西根州的純電動汽車工廠,將把純電動皮卡「F-150」的産能提高到15萬輛,達到原來2倍。

   

豐田在半導體不足的背景下展現出供應鏈的強大(美國肯塔基州工廠)

    

  歐洲車企Stellantis於1月5日宣佈,以北美為中心經營的「克萊斯勒」品牌2028年以後將全部換成純電動汽車。2025年,將推出克萊斯勒的首款純電動汽車,並陸續將汽油車更換成純電動。

    

  豐田距離追上特斯拉還差很遠

    

  純電動汽車專業廠商美國特斯拉將進一步領先。2022年,特斯拉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和德國柏林的新工廠將正式啟動,産能將達到200多萬輛,比現在倍增。2021年,特斯拉的全球銷量為93.6萬輛,比2020年增長87%。超過了被定為最初目標的75萬輛。2017年,特斯拉市值超過了通用,2020年超過了豐田。

     

  豐田2021年12月宣佈,計劃到2030年在全球銷售350萬輛純電動汽車。在北美的銷售目標也比5月時的計劃增加,但以從日本出口為主,尚未公佈在美國當地生産純電動汽車的具體舉措。

    

  圍繞純電動汽車,索尼集團1月4日宣佈開始正式考慮商業化。據悉蘋果也要涉足這一領域。其他行業企業的紛紛涉足會激活市場,但豐田等汽車廠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湯澤維久、中山修志 紐約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