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高管談電動摩托業務和與中企競爭
2022/10/27
本田將於2040年代中期把在全球銷售的二輪車全部改為純電動(EV)車型。統管該公司二輪車業務的常務執行董事野村欣滋表示,即使純電動化造成電池成本增加,「銷售額營業利潤率也將保持在(與目前同等的)10%以上」。雖然本田是全球最大的二輪車生産商,但中國企業卻在電動化上領先。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就本田今後的對策採訪了野村欣滋。
記者:在四輪車業務方面,本田計劃到2040年把所有四輪車改為純電動車和FCV(燃料電池車)。二輪車將如何推進電動化?
野村欣滋:要到2050年使全公司的業務活動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需要在2040年代中期停止生産汽油摩托。到2026年將使電動二輪車出貨量達到100萬輛,相當於總體的約5%。到2030年出貨量將達到350萬輛,相當於總體的15%,2030年以後將提高電動化速度。
![]() |
本田的純電動摩托「BENLY e」 |
記者:二輪車業務的銷售額營業利潤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高於本田整體水準。如果電動化導致成本增加,盈利情況可能會惡化。
野村欣滋:即便實現電動化,也將維持10%以上的營業利潤率,這是最低目標。2026年的目標是使電動二輪車出貨量達到100萬輛,這是一個關鍵點。規模達到100萬輛之後,量産效果才會顯現出來。還可以運用在汽油摩托上積累的高效生産技術和開發經驗,推出價格競爭力高的商品。
目前本田要生産與汽油摩托同等性能的電動摩托的話,成本要高出5~8成左右。電池價格昂貴是重要原因。為了降低成本,還會進一步推進與汽油摩托之間的零部件通用化。
記者:要降低成本,可能需要與四輪車共同採購電池,以及自製其他零部件。
野村欣滋:目前很難和四輪車共同採購電池。電動二輪車的出貨量有限,採用電子産品等使用的圓柱形電池單元。而純電動四輪車搭載的是方形電池。短期內二輪車和四輪車可能會分別使用不同的電池單元。但如果目前正在開發的高能量密度的新一代全固態電池能在2020年代後半期實用化,我們也希望用到二輪車上。
馬達等動力單元除自製外,還在同時推進從集團內部企業和外部企業採購,努力實現擁有多種選項。印度政府和印度尼西亞政府要求在當地採購電動零部件,我們將根據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優化採購方針。
記者:本田的二輪車業務重視哪些市場?
野村欣滋:我們的主要銷售對象是東南亞和印度,東南亞和印度市場佔到總銷量的3分之2。其次是中國,佔到近3成,剩下的幾個百分點是已開發國家。我們最終將致力於電動踏板車和電動摩托車。在最大的市場中國,輸出功率低的電動自行車及同時搭載馬達和腳蹬的「MOPET」(編者注:類似於電動自行車,在日本需要駕照,該詞語來源於Motor和Pedal)市場很大。2026年之前,我們將主要製造這些産品,同時構建供應鏈和銷售網,做到能夠支援輸出功率大的電動踏板車和電動摩托車。
![]() |
資料圖 |
記者:中國企業在二輪車的電動化方面領先。
野村欣滋:中國的江蘇小牛電動科技(NIU)和雅迪(YADEA)每年賣幾百萬輛電動摩托。只能賣幾十萬輛的本田把它們視為競爭對手或許有些冒昧。不過,我們也將建立數百萬輛規模的生産體制,並致力於打造包括服務在內的銷售網,建立不輸給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本田的汽油摩托也可以説是電動二輪車的競爭對手。還需要向消費者宣傳與自家汽油摩托相比的優點——使用方便、價格便宜。
記者:在中國市場上,您從何時開始有了危機感?
野村欣滋:從10多年前開始,我就有危機感了。由於中國限制汽油摩托,我每次去中國出差都看到大量電動自行車在路上行駛。我一直認為中國的電動自行車價格便宜,不是本田能夠實現的價格。
我想銷售電動二輪車,但建立零部件供應鏈、實現質優價廉需要時間。從3~4年前開始,通過中國合資公司,我們可以推出包括價格在內能抗衡中國産品的商品,銷售規模不斷增長,2022年銷量將超過10萬輛。
記者:為了在四輪車領域把經營資源轉向電動化,本田退出了F1賽事。二輪車如何參與賽事?
野村欣滋:二輪車暫時不考慮退出。在最高級別的二輪車賽事「MotoGP」及「鈴鹿八小時耐力賽」等大賽中需要的技術經驗也可用於電動化。如果能夠培養可在車賽期間的有限時間內解決課題的技術人員,還有利於開發量産車。除了汽油摩托賽事,我們還考慮參加電動車賽事。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中博文、田邊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