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盈利能力走弱,單車利潤被BYD緊跟
2023/02/10
豐田的盈利能力正隨著原材料漲價而走弱。豐田汽車2月9日發佈的2022年4~12月合併財報(國際會計標準)顯示,凈利潤比上年同期減少18%,為1萬8990億日元。2022年4~12月原材料漲價的負擔比上年同期增加1.11億日元,屬於看家本領的降低成本和汽車漲價並未跟上。純電動汽車(EV)廠商美國特斯拉在凈利潤方面猛追豐田。從每輛凈利潤來看,豐田僅為特斯拉的5分之1。從汽油車到燃料電池車(FCV)全面涉足的豐田的「全方位」模式的盈利能力正受到考驗。
![]() |
豐田2022年4~12月合計實施了1700億日元的成本降低。僅抵消了同一期間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的2成。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通過降低成本抵消了原材料漲價的4成,成本負擔正在迅速提高。如果觀察與日本國內相比易於將成本上升轉嫁到銷售價格上的北美業務,其趨勢更為顯著。
按豐田工廠的所在地來看,北美2022年4~12月的營業利潤達到492億日元,比上年同期減少約4500億日元。如果僅限於10~12月,則出現營業虧損。負責人表示「汽車漲價並未跟上(成本上 升)」。
負擔400家供應商部分電費
「預計(增加的燃料費的)7~8成由豐田承擔」,愛知縣的一家零部件企業的高管顯示出安心的表情。豐田自去年夏季起,承擔供應商的原材料費、照明和取暖費用的一部分。另一家零部件企業的高管表示,「沒有其他汽車廠商像豐田一樣為照顧我們的電費和燃氣費」。
從豐田來看,僅直接供應汽車零部件等的供應商,在國內外就達到約400家。僅承擔供應商的原料和燃料費,就對自身産生巨大負面影響。雖然尋求為了與供應商合作實現長期的成本削減而維持供應鏈,但豐田僅在日本國內就廣泛涉足從汽油車到純電動汽車等約50個車型,是世界最大汽車企業,這一點影響突出。
![]() |
以這種全方位戰略推出汽車,在原材料價格走高的局面下已開始構成沉重負擔。豐田的2022年4~12月的每輛凈利潤僅為24萬日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6萬日元。特斯拉在同一期間增加50萬日元,增至126萬日元,達到豐田的逾5倍。此外,擴大面向大眾的純電動汽車銷售的中國比亞迪(BYD)也達到19萬~20萬日元,逼近豐田。
盈利能力大幅超過豐田的特斯拉採取專門涉足純電動汽車僅推出4款高檔車的戰略。2021年以後大幅增加産量和銷量,盈利能力迅速提高,2022年4~12月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82%,達到92億3800萬美元,猛追豐田。
比亞迪自主生産車載電池,旗下還擁有涉足半導體的子公司。借助自主涉足主要零部件的垂直整合的效果擴大生産,2022年的純電動汽車銷量達到186萬輛(含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增至上年的3.1倍,正在通過盈利能力顯示存在感。
半導體不足也成為阻礙
要恢復盈利能力,豐田的課題是提高産量。2023年,包括「卡羅拉」和「普銳斯」的「豐田」品牌以及高檔車「雷克薩斯」品牌合計力爭最多生産1060萬輛。但是,增産並不容易。2022年4~12月財報發表之際公佈的2022財年全球産量計劃為910萬輛,比此前計劃下調10萬輛。這是因為晶片短缺仍在持續。
目前採取的措施是「節約半導體」。通過將雷克薩斯等的遙控鑰匙從2個減為1個,有望增産10萬輛。集團企業愛信(Aisin)配合自動變速箱等的全面改進,將設計改為可使用通用半導體。
![]() |
豐田參加改裝車展會「東京汽車沙龍」(2023年1月13日) |
領跑的特斯拉今年1月在主力的美國市場最多降價20%。對於今後發展純電動汽車的汽車廠商的收益帶來強勁逆風。福特也宣佈主力的純電動汽車降價。該公司2022年10~12月出現大幅利潤下降,這是在盈利惡化的情況下降價。
在迎接純電動汽車普及的全面競爭已啟動的背景下,豐田除了此前屬於優勢的降低成本之外,建立包括掌握純電動汽車的高效生産模式和軟體銷售在內的新盈利模式成為當務之急。將自己稱為「老一代人」的豐田章男社長託付未來,將於4月走馬上任的新任社長佐藤恒治的責任重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