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最大車展看到的汽車價值的改變

2023/10/26


  日本國內最大的汽車展會「日本移動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2023」(原東京車展,10月28日起面向公眾開放)10月25日在東京都內開幕。參展商中引人注目的是IT企業。這些企業宣傳了使用人工智慧(AI)來提高乘坐舒適度等附加值,目標是以軟體為中心重新定義「汽車」。

    

  參展企業創新高

      

  本屆展會為4年來首次舉辦,參展企業達到近500家,遠遠超過上屆的192家,為歷屆最多。NTT、軟銀、自動駕駛企業Mobileye Japan等擅長軟體的企業紛紛參展。

   

 

  超越汽車框架、以軟體為優勢的企業雲集的背景原因是,汽車的價值已經在4年裏發生變化。

   

  向純電動汽車(EV)轉型的進程加劇,軟體左右著EV的乘坐舒適性和續航距離等性能。而且AI取得進步,使得汽車可以實現「移動」以外的價值,以及提高自動駕駛性能。

   

  日産汽車公開了4座純電動SUV的試製車,可由AI根據駕駛員的喜好在車載顯示器上顯示影像。還可通過內置於頭枕的感測器來分析駕駛員的心情,並打開適合氛圍的燈光和音樂。

    

  自動駕駛初創企業TURING(位於千葉縣柏市)公開了自動駕駛概念車。由AI學習1萬小時的人類駕駛汽車的影像,並運用在自動駕駛技術上。

   

  爭取通過省去昂貴的感測器等,把自動駕駛的成本降至10分之1以下。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量産「Level 5」全自動駕駛車輛。

    

  在軟體越來越重要的交通産業,成為矚目焦點的企業也前來參展。那就是以台灣大型電子産品代工服務(EMS)商鴻海精密工業為主體的EV開發聯盟「MIH」。

     

  MIH開發EV的平臺。從作業系統(OS)到自動駕駛所需要的連接汽車與系統的網路技術領域,來自全世界的2000多家相關企業參加MIH。

     

  如果軟體在汽車開發中佔據重要部分,包括供應鏈在內的産業結構就會改變。變得類似安卓智慧手機行業一樣,不是硬體(終端)廠商而是提供作業系統的美國Alphabet站在供應鏈頂端。

     


 

  汽車産業現有的金字塔結構的供應鏈崩潰,有可能變成軟體企業站在頂端、汽車廠商配合軟體製造汽車的結構。

    

  跨界合作增加

    

  為了適應結構變化,汽車與IT的跨行業合作相繼出現。法國雷諾在開發EV車載系統方面與美國大型半導體企業高通合作,瑞典富豪與美國英偉達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體。

 

發佈概念車的TURING展區(10月25日,東京都江東區)

  

  日本企業在對EV及軟體開發方面起步較晚。日本企業在本次展會上全部公佈了EV新車型,但公開的車型大多處於試製階段,尚未銷售。日本的EV在世界上正式站穩腳跟最快也要2025年以後。 

    

  在4月舉辦的世界最大規模車展「上海國際車展」上,中國企業紛紛展出包括已上市銷售的車型在內的多款EV。可以看出認真打造新一代交通工具主角的中國企業的規模和速度,「上海衝擊」讓世界大型汽車廠商感受到威脅。

   

  日本移動出行展打造了IT企業、材料企業、初創企業通過跨行業合作競相提出創意的場所,以不同於中國的多樣性為優勢進行宣傳。

   

  中西汽車産業調研公司的代表分析師中西孝樹説:「日本的單個公司擁有很厲害的技術,但缺點是尚未確立商業化的領頭羊,發展速度緩慢」。領頭的日本汽車廠商要具有把理想轉變成現實的執行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