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淩汽車部門總裁談車載半導體需求與戰略

2023/12/05


       隨著汽車脫碳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不斷取得進展,半導體的長期供應風險正在升高。德國英飛淩科技被認為是在功率半導體等車載半導體領域擁有全球最大份額的企業。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就半導體廠商與汽車廠商的關係以及車載半導體戰略採訪了該公司汽車部門總裁Peter Schiefer

  

英飛淩被認為在功率半導體領域位居世界第一(奧地利工廠)

  

       記者:車載半導體的需求不斷增加。

 

       Peter Schiefer從全球乘用車銷量的預測數據來看,2023年為8300萬輛,2024年為8700萬輛,預計將實現平穩增長。到2030年前後,每10輛乘用車中就有4輛是純電動汽車(EV)。不過,重要的並不是汽車數量,而是半導體配備率。2023年平均每輛車配備的半導體的金額為750美元,到2028年將增加到1300美元,幾乎實現翻了一番,這對市場起到拉動作用。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領域的需求增加

 

       記者:具體來説,哪些領域的半導體需求增加?

 

       Peter Schiefer隨著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需要在車上安裝矽麥克風等可以分辨出救護車鳴笛聲的「耳朵」。在擋風玻璃上顯示資訊的平視螢幕和車燈的性能也越來越強。以車燈為例,包括使用遠光燈也不會感到刺眼的功能、路上出現障礙物時可以做出標記的功能等。

 

       記者:2021年車載半導體短缺問題十分嚴重。經歷新冠疫情之後,貴公司與汽車廠商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Peter Schiefer與當時相比,供求關係緩和了很多,基本上沒有等待交期的産品。經歷疫情之後,與汽車廠商的關係確實發生了變化。汽車廠商開始希望從設計階段細緻了解並管理自家使用的運算用MCU(微控制單元)。

 

       EV用半導體方面,為了能夠長期採購到半導體,汽車廠商提出意見稱,希望與半導體廠商直接談判,簽訂長期供應合同。跳過1級供應商(Tier1)進行對話的機會增加。

 

       記者:半導體長期合同的內容是什麼?

 

       Peter Schiefer汽車廠商會指定半導體供應商,由其自身或者1級供應商在一定時期內批量採購。目前存在需求的是MCU和功率半導體。從技術來説,是相當於通用産品的電路線寬為4028奈米的産品。在日本,我們也與部分1級供應商簽訂了合同。

 

       有的合約接近15年

 

       記者:長期合約的時間是多久?

 

       Peter SchieferEV半導體是5年左右。汽車的生命週期長,因此如果是通用MCU的長期合約,也有10年或接近15年的。

 

       記者:車載半導體的供求缺口到何時完全消除?

 


 

       Peter SchieferMCU目前的供求仍然緊張,到202413月將達到均衡。EV用高耐壓功率半導體的供應短缺將持續到2024年。

 

       記者:如果自動駕駛需要高性能的運算半導體,您認為競爭環境將如何變化?

 

       Peter Schiefer在自動駕駛的高性能計算領域,中國的地平線及美國英偉達的車載人工智慧(AI)晶片參與進來。我們公司不做這種SoC(系統晶片),因此不存在競爭。反而我們的MCU是跟SoC共同使用的合作夥伴。MCU裝入SoC廠商的晶片中,發揮監控安全的作用。

 

       記者:在功率半導體領域,除了矽半導體以外,還在推進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等化合物半導體的研究。

 

       Peter Schiefer今後,比起矽半導體,有的用途會更需要高耐壓功率半導體。氮化鎵適用於EV充電時使用的車載充電器,碳化矽適合EV的主逆變器。如果使用碳化矽及氮化鎵,可以提高産品效率,但所需費用高於矽半導體。

 

       配備800V大電池的汽車如果配備碳化矽,可以提高耗電效率,延長行駛距離。而配備有小型電池的汽車使用矽半導體性價比更高。碳化矽比矽更出色,但不會因此而捨棄矽。英飛淩的戰略是持續開展全方位的投資。

 

       目前不考慮在日本設廠

 

       記者:日本引進EV的行動比較遲緩。

 

       Peter Schiefer不僅日本,任何地區的脫碳潮流都不會停止。只要有應對能源危機的需要,汽油車就要向EV和混合動力車轉型。

 

       記者:是否考慮為了應對地緣政治學風險而分散生産基地?

 

       Peter Schiefer在半導體産業,工廠越大,生産效率越高。從生産效率的角度來看,在各國都擁有生産基地,並不是理想的狀態。英飛淩把生産基地放在了德國、奧地利及馬來西亞等。目前不考慮在日本設立生産基地。

  

Peter Schiefer接受採訪

 

       Peter Schiefer德國慕尼黑應用科學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畢業。曾在西門子半導體部門(現英飛淩科技)工作,2012年擔任英飛淩全球業務部負責人,一直負責半導體的製造、組裝及工序技術開發。2016年起擔任汽車電子業務部總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