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技術或讓全固態電池充電時間降至1/2800
2022/08/08
東京工業大學特任教授一杉太郎(兼任東京大學教授)等人開發出了將全固態鋰電池的界面電阻值降低至2800分之1的技術。界面電阻左右著快速充放電性能,電阻值越小,就越能快速通過大電流。這項技術可用來開發被期待用於純電動汽車(EV)的快速可充式電池。
![]() |
電解質和電極界面夾著極薄的緩衝層(圖片由東京工業大學特任教授一杉太郎提供) |
通過在硫化物類固體電解質和正極之間設置厚度為5奈米左右的緩衝層,把界面電阻降至2800分之1。硫化物類電解質和正極界面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此次的技術通過阻礙這種反應,防止了電阻值增大。經簡單計算,可將全固態電池的充電時間降至2800分之1。
研究人員使用層狀電解質和電極物質,詳細分析了電阻值。一杉特任教授表示,在此次的材料組合中「看到了電阻的下限」。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性能,使探索電解質和電極的最佳組合變得輕鬆起來。
全固態電池的電解質分為硫化物類和氧化物類。硫化物類電解質具有容量大的特點,有望在純電動汽車等領域實現實用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