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努力讓科學力重返世界前列
2024/01/17
東京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我已經在大學的人事選拔中落選了10多次。
我是山內悠輔(43歲),開發出了提高電池和催化劑性能的技術。曾在研究所寫出過20多篇論文,還被提名為將來的諾貝爾獎候選人。可是無論我的成績有多出色,求職的時候總是吃閉門羹。因為對日本科學界絕望,大約10年前,我出國去了海外。
在澳大利亞是另一個世界。可與東京大學媲美的一所名牌大學僅憑一封郵件就錄用我擔任教授。在埋頭進行研究的時候,就像晴天霹靂一樣,我凱旋回到了日本。2023年4月,我被選定為名古屋大學的世界權威邀請制度的第一人。
|
我是青木誠太郎(15歲),初中3年級學生。就讀於發展學生特長的翔和學園。我的語言理解IQ超過150。我精讀英語論文,用兩個月製作出了行星探測器「隼鳥號」搭載的離子引擎。但我不擅長簡單的工作。無法適應課程簡單的普通學校。我想結交更多可以一起討論研究的朋友。
|
之前將擁有特殊才能的奇才和怪才拒之門外的日本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以前阻擋山內悠輔的是大學的講座制。教授力圖避免與年輕的奇才競爭,讓其被壓制,滿足於結果的平等。講座制在優先考慮追趕歐美知識的昭和時代發揮了有效作用,但很難出現自由的創意和新穎的研究。二戰結束後,日本進行了教育改革,青木誠太郎在同齡人學習相同內容的學校裏失去了立足之地。如今兩個人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出眾才能的機會。
避免公平公正的競爭,滿足於平等主義,最終導致日本的科學能力衰落。
「日本已經不是世界頂級水準了」,2023年10月,《Nature》雜誌網站上的一篇報道引起了關注。從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論文份額來看,2019~2021年日本從1999~2001年的第4位下降到第13位,名次低於伊朗。
保持較高科學能力的國家將出眾的才能視為産生創新的法寶。在美國,超過一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不到21歲就大學畢業了。愛因斯坦在26歲發表相對論,放在現在,這只是研究生的年紀。
![]() |
如果奇才和怪才匯聚在一起,知識就會發生碰撞,革新就會萌發新芽。與眾不同的人才是給社會帶來活力的源泉。
我是青木誠太郎,在學園裏遇到了參與「隼鳥號」引擎開發的北章德先生。聽了他的演講後我開始製造引擎。在他的建議下,我還重現了引擎産生推力的放電現象。希望能更接近實際的引擎! |
日本現在有一個匯聚全球天才的創新一線。那就是引領日美歐等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劃的京都大學特聘教授小西哲之創立的京都Fusioneering(位於東京千代田區)。天才們在這裡研發被比喻為「地上的太陽」、不産生二氧化碳的終極能源——核融合技術。作為源自大學的初創企業罕見地籌集到超過120億日元資金。
其優勢是將燃料加熱至核融合必需的約1億攝氏度的設備製造技術。世界上能夠提供最尖端産品的只有日本和俄羅斯。從在核融合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美英公共機構獲得了設備訂單。
在堅持研究核融合工程40年的小西等人的領導下,這裡聚集了參與撰寫諾獎相關論文的德國精英們。物理學和經營學的專業知識相互交會。首席運營官(COO)世古圭表示:「全球的天才們將同時驅動研究和産業化兩個輪子」。
![]() |
從日本國內外匯集的年輕天才在京都Fusioneering進行創新研究(該公司供圖) |
産生創新的共振場不能偶然産生,必須是自然産生的。
從1970年代開始,英國以康橋大學為中心,集聚了800多家企業,相繼孕育了源自大學的初創企業。被稱為「康橋現象」,成為創新的搖籃。
我是山內悠輔,我也搭建知識平臺。目前在名古屋大學啟動了3項大型的産業和教育合作項目。我想把年輕人和企業的天才聚集到一起,産生化學反應。即使不被看好,我也想鼓勵大家有打破常規的思維、成為勇於創新之人。肯定能提高發現新事物的概率。如果團結各地的大學,集中資金和人才,這裡將成為天才閃耀的場所。 |
2023年12月6日,軟銀集團會長兼社長孫正義在傑出人才的支援財團的活動上,對孩子們説:「希望你們成為人類智慧的偉大典範」。發揮突出能力,成為引領者,創新總是從邊緣開始誕生的。
![]() |
孫正義在活動上與孩子們交談(2023年12月6日,東京都港區) |
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1990年代,經營惡化的日本企業紛紛關閉中央研究所,縮小了基礎研究。在創新機構式微的背景下,作為新的先導力量,日本的大學備受期待。
日本政府1999年建立了推動大學研究成果實用化的「中小企業技術革新制度」。效倣的是美國1982年創立的「SBIR制度」,當時是為了反省70年代經濟低迷,扶持研究人員創業而設立的制度。
可以鑒別技術的美國政府專家主要鎖定大學的年輕研究人員,甚至支援了他們研究的商業化。基礎研究實用化需要時間,而民營資本不願進行投資。美國由政府背負風險,從而開闢了技術大國的復活之路。
![]() |
而在日本,很多面向現有中小企業的補貼項目改頭換面。沒有業績的年輕研究人員難以獲得支援,大學科學研究實用化缺乏效果,也缺乏引領新技術潮流的創意。
日本沒有抓住研究人員支援制度的本質,沒能將大學變成創新源泉。
提高研究能力的投資也越來越少。日本從2004年度起,減少了用於大學人工費等的運營費補貼。2023年度為1.0784萬億日元,比2004年度減少13%。
如果經費減少,職位也減少,立志做研究人員的年輕人也會減少。據日本文部科學省介紹,2020年度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的人為1萬5564人,比2000年度減少了3%。美國到2019年度增至2.4倍,英國到2021年度增至2倍。實驗室的年輕人減少招致了日本科學的沒落。
為了扭轉這種趨勢,日本政府開始支援年輕人。到2025年度,每年收到180萬日元以上生活費補貼的博士生將增至2021年度的3倍,達到2萬人以上。還需要重組國立、公立大學,進行根本性改革,以向戰略領域集中人才和資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