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漁業降至頂峰的3成,進行70年來重大改革

2018/09/30


    日本的漁業正處於緊要關頭。過去號稱世界第一的漁業産量以遠洋漁業為中心出現下滑,已減至頂峰時的約3成。雖然世界性濫捕加劇水産資源的枯竭,但在資源管理方面,各國的步調並不一致,日本也處於時而被嚴厲審視姿態的立場。日本衰退的漁業能否重生?根本問題在於,日本漁業滿足於得天獨厚的海産品,一直不重視提高競爭力的變革。

 

   「非常遺憾」,9月7日,出席討論太平洋黑鮪魚資源管理舉措的中西部太平洋鮪魚類委員會(WCPFC)北小委員會會議的日本水産廳審議官太田慎吾大失所望。

 

   國際談判進展不順利

 

   太平洋黑鮪魚是高級壽司的原料。頂峰時的1961年達到約16萬8千噸的親魚資源量由於濫捕等影響,到2010年減少到約1萬2千噸。鑒於到2016年增加至約2萬1千噸,日本建議增加捕撈量配額,但由於美國等的反對而被擱置。

  

 

   太田審議官表示,「希望緩解漁業者的辛勞」。但是,北小委員會會議的出席者有觀點表示,「如今的黑鮪魚處於即使禁漁也不奇怪的資源狀況」。

 

   圍繞水産資源的對立還存在於其他地方。2018年遭遇歷史性捕撈量減少的日本鰻魚的魚苗「白仔鰻」由日本、中國大陸、南韓和台灣共同管理。在6月的會議上,為了保護資源,提出了降低放入養殖池的魚苗上限的方案,但由於最大養殖國中國大陸缺席等原因而被放棄。此外,資源量減少令人擔憂的秋刀魚也由日本提出引進捕撈量配額,但由於中國等的反對而未能達成妥協。

 

   正如國際談判遭遇失敗顯示的那樣,日本漁業面臨的狀況持續惡化。

 

   包括漁獲量和養殖量在內,日本漁業産量的頂峰是1984年的1282萬噸。由於各國劃定專屬經濟區(EEZ)導致的遠洋漁業縮小等影響,2016年減少為436萬噸。

 

  日本生産效率只有挪威的20分之1

  

   儘管日本漁業萎縮,但世界漁業大國不斷發展。「竟然發展到如此水準」,今年5月,考察挪威大型漁船的日本農相齋藤健感到吃驚。捕撈鯖魚等的機械控制的漁船能自動收網,可在船員不直接接觸魚的情況下結束作業。

 

   無需運到市場上,魚的買賣在船上完成。魚直接運至買家的加工設施。船上具備船員休息放鬆的單間、休息室和健身房,形成了媲美酒店的居住環境。

   


 

   據日本水産廳統計顯示,挪威的漁業者每人平均産量為214.5噸,竟然達到日本(27.5噸)的約8倍。日本甚至低於達到30.3噸的南韓。從每艘漁船的産量來看,相對於挪威的637.9噸,日本僅為31.1噸,只有挪威的20分之1。

 

   挪威1980年代致力於減少漁船,漁獲量一度減少,但在更換漁船之際,推進大型化和高性能化,自上世紀90年代起,漁獲量轉為復甦,生産效率出現提高。

 

在北海道根室市打撈的秋刀魚(資料圖)

 

    在資源管理方面,引進了按漁船分配捕撈量配額的制度。漁業者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配額,減少價格低的小型魚捕撈的意識發揮作用,結果産生了有助於資源保護的效果。

 

   另一方面,日本對漁船等的設備投資進展緩慢,日本農林水産省高官表示:「結構改革起步較晚」。為了挽回起步晚的劣勢,日本水産廳6月擬定了水産業的改革方案,納入了漁船大型化和促進新增企業進軍養殖業等內容。預計向下次國會提交《漁業法》等的修正案。日本關係到漁業理想狀態的如此大規模的改革將是約70年來的首次。

 

   在有望實現增長的養殖業,已經開始修改外部企業進入的壁壘等漁業權制度。漁業權是在一定漁場以排他性地位經營特定漁業的權利,授予對象按法律進行排名,當地漁協具有優先權。而在改革方案中,將廢除漁業權的優先級,根據都道府縣的判斷授予企業。

 

   漁業即使是養殖業,也以小魚等作為餌料。如果不持續保護有限的天然資源,遲早將迎來極限。能否兼顧資源管理和生産效率的提高?日本的漁業迎來了能否東山再起的關鍵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池田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