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爭奪戰(1)日本失去漁場和市場
2017/09/22
8月14日天色未明,在日本北海道根室市的花咲港,載有秋刀魚的漁船陸續回港。這是今年首次正式開捕的日子,漁獲量700噸。聽聞這一消息的北海道秋刀魚漁業協會副會長小杉和美(63歲)臉上並沒有一絲喜悅。「魚很瘦小」,他説。
![]() |
北海道的秋刀魚往常以每條150~180克為主。但近來逐年變小,今年則大多為120克。比沙丁魚還小。
從3、4年前起,日本專屬經濟水域(EEZ)周圍開始出現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大型漁船。這些漁船配備了作業效率很高的「老虎網」和水下捕魚燈等最新裝備。
捕撈量的減少背後摻雜著海水溫度變化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不過,日本水産研究與教育機構東北區水産研究所的木所英昭指出,在日本漁獲量達到歷史最低的同時,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捕撈量卻創下歷史新高。據日本全國秋刀魚棒受網漁業協同組合統計,日本2016年的秋刀魚捕撈量為10.9萬噸,僅為2年前的一半、8年前的三分之一。
中國並沒有食用秋刀魚的習慣。為什麼捕撈秋刀魚的船卻在增加呢?
日本北海學園大學教授浜田武士(48歲)表示「東日本大地震成為轉變的契機」。日本以往向喜歡食用藍背魚(背部呈藍色魚的通稱,如青花魚類、秋刀魚類、沙丁魚類等)罐頭的俄羅斯出口了大量秋刀魚和青花魚。但地震發生後俄羅斯停止從日本進口水産品。一方面,台灣漁船和中國漁船取代了日本,用於向俄羅斯出口的漁獲量不斷增加。浜田教授認為「日本的漁場和市場都已被奪走」。
「不希望接受這樣的約束」,7月中旬,以防止秋刀魚的過度捕撈為目的的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在札幌市一家酒店內召開會議,針對日本提議針對各國設置秋刀魚的捕撈配額,中國政府代表語氣強硬地做出了上述回答。
俄羅斯、南韓也贊同中國的意見,日本方案因此被擱置。出席會議的日本水産研究與教育機構理事長宮原正典(62歲)嘆息道「説服中國是一個極其艱難的任務」。儘管2018年以後還會重新磋商,但能否獲得進展難以預料。
日本東北部宮城縣氣仙沼的鰹魚捕撈量連續20年保持日本第一。往年在7~10月的捕撈旺季裏,每天漁獲量達到500~1000噸,但「今年最多的時候也只有400噸左右」(氣仙沼漁業協同組合)。
減少原因何在呢?在鰹魚的漁場南太平洋,日益激烈的捕撈競爭被認為是原因之一。鰹魚可以製成魚肉罐頭、寵物食品等,用途廣泛。據氣仙沼的勝倉漁業社長勝倉宏明(49歲)説,中國大陸、台灣、美國等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漁船都在胡亂加入捕撈行列。
漁船也逐年大型化。這些漁船搭載集魚裝置等最新裝備,用高效率的漁網進行捕撈。作為魚肉罐頭原料的鰹魚的國際指標的泰國曼谷業主間交易價格目前每噸在2000美元上下,與2年前相比提高了一倍左右。
「太危險了,根本沒法捕」,在以甜蝦和烏賊的漁場而聞名的日本海大和堆,福井縣的漁民在7月份發現有數十艘朝鮮船在進行違規作業。他們用流刺網捕撈烏賊。夜裏也只開著很小的燈,因此還有相撞的危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