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親作為支柱的中國業務亮起黃燈
2022/02/23
在中國實現了快速增長的日本大型嬰幼兒用品企業貝親正面臨考驗。在新冠疫情下,中國出生率下降,該公司具備優勢的高端奶瓶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商品庫存積壓,導致資金效率惡化。目前股價已跌至2018年創下的上市以來最高點的三分之一,為再次實現增長,轉變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 |
「賣這種價格?」在2021年雙11期間,看到大型網購平臺上掛出的奶瓶價格,貝親社長北澤憲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當地廠商銷售的奶瓶的價格為30~40元,不到原來的一半。與賣150~160元的貝親産品相差懸殊。
對貝親而言,中國業務是佔銷售額4成的支柱業務。在中國奶瓶市場上,該公司現在佔有約45%的份額。2022年力爭達到50%,但在當地企業通過價格競爭發起攻勢的背景下,這一目標亮起黃燈。貝親2021財年(截至2021年12月)的合併財報顯示,凈利潤為87億日元,比最初計劃低2成。按收益確認標準進行比較,中國業務比上財年增收3%,而部門利潤同比減少6%。
![]() |
中國的少子化正在迅速加深。雖然疫情下全球出生人數都減少,但中國的降幅很大。2021年的出生人數為1062萬人,比上年減少1成以上,創下歷史最低。中國出生人數在2016年起的5年內減少了大約4成。據日本綜合研究所統計,日本2021年的出生人數推算數據為81萬人,在同一期間減少了17%。可見中國降幅之顯著。
貝親的支柱業務發生動搖,目前資金效率不斷惡化。2021財年,表示從原材料採購到銷售再到回款的現金迴圈週期(CCC)為85天,比上年增加了10天,比疫情前的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增加了18天。
現金迴圈週期是從表示賒銷貨款及庫存變現時間的「應收帳款轉換期間」與「存貨轉換期間」的總和,減去實際支付採購費用的時間「應付帳款遞延期間」得出的,貝親庫存增加的情況尤為顯著。存貨週轉天數比上年增加了6天,達到47天。
中國在疫情下加快轉向電商平臺,實體零售店銷售低迷程度超乎預期。在普通價位産品方面,中國廠商發起價格攻勢,在貝親曾經一枝獨秀的高價位産品領域,新加坡及南韓等的廠商紛紛加入。大和證券的廣住勝朗指出,「貝親的競爭對手已經改變」。
貝親目前的股價維持在2300日元左右,比疫情前的2019年底下跌4成。與在日用品行業當中同樣是中國業務佔比較高的資生堂(下跌1成)、尤妮佳(上漲1成)相比,下跌非常明顯。
![]() |
貝親並未放任不管。該公司為了優化庫存,減少了面向實體店的供貨,「削減到了安全庫存水準」。另外,為了在中國甩開高價位産品的新競爭對手,時隔11年刷新了主打奶瓶「母乳實感」,于2021年9月上市。雖然價格比原來貴大約2成,但銷售業績良好。
貝親還致力於開拓新業務。將正式涉足解決女性特有煩惱的「Femcare」(女性護理)及「FemTech」(女性科技)領域。北澤社長表示,緩解孕婦産前産後私處疼痛的商品等「日本國內市場整體規模為600億日元。貝親要佔到一半300億日元」。貝親正致力於「擺脫奶瓶依賴」,將推出2021年7~12月比往年多8成左右的200SKU(最小存貨單位)新産品等。
貝親2022財年(截至2022年12月)計劃實施76億日元的設備投資,比上年增長13%。將用於更新預定於2023年啟動的靜岡縣富士工廠的設備等,強化嬰兒用保濕乳等護膚商品及女性護理等新商品。不過,關於女性護理領域,大和證券的廣住勝朗認為「與現有業務存在關聯,但其他企業也在做,並不容易成功」。
2021財年業績停滯的主要原因是利潤比奶瓶低的新商品佔比提高。與奶瓶相比,以歐美為中心開展的乳墊及擠奶器業務達不到可以本地化生産的規模,貝親現在正從泰國工廠向各地區出口,而隨著海上運輸費用暴漲,利潤受到擠壓。
![]() |
關於2022財年的合併業績,貝親預測銷售額將同比增長6%至987億日元,凈利潤將同比增長8%至95億日元,時隔5年實現增益。貝親能否消除中國業務停滯的憂慮,並使新商品步入軌道?市場正在關注貝親的舉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橋佑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