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價格高漲是全球2022的重要課題
2022/01/05
全球食品價格的高漲停不下腳步。受接連不斷的異常天氣和新冠疫情的影響,穀物等的供應不穩定,加之脫碳化的進程推高了需求和生産成本。食品的國際價格指數達到10年來的高水準,這使得政局不穩定和貧富差距擴大的風險增加。應對以食品等為首的通貨膨脹問題成為2022年全球面臨的重要課題。
![]() |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計算的2021年11月食品價格指數(2014~2016年=100)為134.4,同比上漲27%。刷新了2011年6月以來的最高值。原因是穀物和砂糖的價格上漲。從國際期貨價格來看,作為食用油原料的油菜籽比2020年底上漲7成。粗糖(砂糖)上漲21%,小麥上漲22%。
世界各地出現異常天氣,導致很多農作物供應混亂,價格高漲。農業大國巴西遭遇了據稱是約90年未遇的歷史性乾旱,玉米生産陷入低迷。世界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國加拿大受夏季熱浪的影響,預計2021~2022年度的産量將下降近3成。棕櫚油的主要産地馬來西亞受疫情影響,陷入勞動力短缺的困境。
一方面,需求卻呈現出結構性增長趨勢。經濟持續增長的中國對飼料的需求十分旺盛,與此同時,各國迅速採取脫碳政策,可代替化石燃料的生物燃料的消費擴大。美國的約4成豆油以及巴西的約5成甘蔗(粗糖的原料)已經用於生物燃料用途,榨油廠紛紛推出增強産能的計劃。期待燃料消費擴大的投機資金也流入了糧食市場。
![]() |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家麵包店門前排起長隊(REUTERS) |
脫碳化還通過肥料價格的上漲推高穀物生産成本。肥料的原料是氨,而氨的合成需要用到天然氣。作為可代替煤炭的火力燃料,天然氣價格高漲,氨和肥料也受到影響。據日本Market Risk Advisory(MRA)推算,2021年美國的肥料成本比上年高出1成多。最近,氨被用作清潔燃料,預計中長期內價格仍會上漲。
穀物價格上漲也給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全球的政治和經濟投下陰影。在土耳其,隨著美國縮小量化寬鬆,該國貨幣里拉不斷貶值,進口物價上升,麵包價格也隨之上漲。據路透社報道,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市營商店,人們為了購買相對便宜的麵包排起了長隊。截至2021年11月,巴西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在1年裏創下了18年以來的漲幅紀錄。
為了抑制價格上漲,印度開始限制投機性買賣。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12月20日宣佈印度國內的交易所暫停大豆及棕櫚油等期貨交易,為期1年。
東歐國家塞爾維亞也從11月底開始對砂糖及麵粉等部分食品實施60天限價令。將11月中旬的價格設為上限,違反法令的人會受到罰款等處罰。
![]() |
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的代表柴田明夫表示「10年前食品價格上漲後,生産迅速擴大,增加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現在食品價格上漲則以脫碳為背景,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如果新興國家出現混亂,將會導致供應進一步受限」。俄羅斯等國家已經出現了限制小麥出口的動向。
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的原因之一被認為就是食品價格高漲。目前,在衣索比亞及蘇丹等面臨內戰或政局不穩的國家,穀物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國家年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都很高,嚴峻的就業形勢和食品價格上漲可能會直接導致國民的不滿。
通膨給低收入群體帶來重負
食品等通貨膨脹對收入水準低的國家或社會階層構成重負。一般來説,收入越低,飲食費在生活費中所佔的比例往往越高。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浜利廣指出「如果食品價格的漲幅超過工資的增長,那麼中低收入群體感覺到的負擔就會加重,生活差距將會擴大」。
已開發國家也不例外。在日本,10月飲食費在整個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例(2人以上家庭)為28%,比疫情前的2019年10月提高了0.5個百分點左右。日本持續低增長,工資增長乏力,食品漲價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家庭開支的負擔。
發佈經濟差距動向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的數據顯示,2021年,前0.01%的富裕階層的資産在全球總資産中的佔比達到11%。各國紛紛採取成為通膨原因之一的金融寬鬆政策,與此同時股票等資産價格上漲。富裕群體因此受益,而沒有資産的群體卻背負著食品價格上漲的重擔,這樣的局面十分明顯。
為了消除高通膨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轉向了金融緊縮路線,新興國家也紛紛上調利率。日本也有可能出現並不伴隨需求擴大的「惡性物價上漲」。如何面對通膨問題,仍是全球經濟的重要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