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對美出口出發地從中國轉向東盟
2022/12/09
用船舶從亞洲向美國運輸貨物的出發地已開始從中國變為東盟(ASEAN)。從10月的貨櫃運輸量來看,中國出發比上年減少2成,東盟出發則增長2成。由於美國居家特需的結束和景氣度惡化,需求正在轉向低價的越南商品等。還有觀點指出,由於中美對立激化,出現避免從中國進口的跡象。
日本海事中心(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的數據顯示,亞洲發往美國的海上貨櫃運量9月比上年同月減少3%,時隔8個月轉為減少,10月減少9%,降幅擴大。
![]() |
在美國,往年9~10月是迎接年底商戰的進口需求增加時期。但今年美國零售行業的庫存正在增加,進口欠缺強勁勢頭。
下滑明顯的是中國出發的貨物。9月中國(含香港)發往美國的貨櫃運輸量比上年同月減少13%,降至93萬2973個(按20英呎貨櫃計算)。自2021年6月以來,1年零3個月來首次低於100萬個。10月減少21%,降至87萬6786個,創出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另一方面,東盟出發的貨櫃運輸表現強勁。9月增長23.1%,增至40萬2882個,10月也增長22%,增至41萬5251個,連續2個月比上年增長2成。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生産停滯等影響,東盟2021年的出口減少,目前出現報復性增長。
![]() |
亞洲發往美國的海上貨櫃運量減少 |
東盟出發的份額10月增至26%,創出新冠疫情初期導致中國出發銳減的2020年3月(30%)以來的新高。另一方面,中國出發的份額降至54%,創出2020年3月(39%)以來的新低。
按品類進行分析發現,美國原本大量從中國進口的傢具、床上用品和服裝等消費品的一部分已轉為從越南等東盟國家進口。
背後存在美國居家特需的結束。在新冠疫情的初期,由於居家時間增加,傢具和家電的消費強勁,運輸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的港口勞動者減少,發生貨櫃船滯港導致的運輸不暢,世界供應鏈出現混亂。
三井住友信託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大和香織表示,從2020~2021年中國佔美國進口的份額來看,橡膠産品和機械類等比2018~2019年上升。用於衛生防護的橡膠手套、居家時使用的個人電腦等做出貢獻。
大和香織針對當時的狀況分析稱,「個人電腦等屬於高關稅品類,但由於部分豁免和稅率下調等原因,受到旺盛的需求推動,進口似乎增加」。2022年新冠疫情趨於平穩,居家特需結束。供應鏈的不暢也在緩解。
以烏克蘭危機為背景的物價走高和加息導致的消費意願減弱也在對貨物運輸産生影響。大和香織認為,「美國由於通貨膨脹影響,以低收入層為中心,家庭財務日趨捉襟見肘。在服裝等方面,需求有可能從高品質品牌較多的中國産品,轉向了廉價的越南和柬埔寨等的産品」。
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ITI,位於東京中央區)的主任研究員吉岡武臣表示,「由於人工費等成本差異,東盟産品比中國産品低廉,近年來推動了轉向東盟的趨勢」。
另外一個背景則是中美摩擦的風險。美國政府10月宣佈加強半導體相關對華出口限制。圍繞經濟安全保障的中美對立有可能日益激烈。
日本海事中心的研究員後藤洋政指出,「美國方面避免從中國進口的趨勢再次變得突出」。特需告一段落、購買高關稅産品的必要性減弱的美國企業考慮到今後的風險,有可能正嘗試降低對中國産品的依存度。
貨櫃船巨頭表示,「雖然並未感受到中美對立的影響,但貨主對於兩岸有事對物流影響的諮詢等正在增加。正展開積極投資,加強越南和泰國等東盟出發的航線」。
ITI的吉岡武臣指出,「對於進攻烏克蘭、與歐美貿易停滯的俄羅斯,東盟也在加強出口。由於在中美、歐美與俄羅斯等的問題上維持中立態度,東盟在貿易領域的存在感或將提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