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船運費大跌,全球供應制約趨緩
2022/09/09
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的商品供應制約情況正在不斷緩解。截至8月,顯示全球供應鏈混亂程度的指數連續4個月改善,貨櫃船的運費比1年前的峰值下降5成。物流阻塞的緩解為遏制通貨膨脹帶來利多,但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仍需要一定時間。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每月都會公佈反映全球供應制約改善和惡化情況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該指數是將海上與航空運輸的運費、中日美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的交貨期·訂單餘額·庫存調查項目結合在一起計算得出。指數越高,代表供應制約程度越強,指數越低,代表供應制約緩解。
![]() |
9月7日公佈的8月指數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是物價上漲變得嚴重之前的2021年1月以來的低水準。比2021年12月的最高值下降66%。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介紹説:「8月供應制約在相當大的範圍內緩解,各個調查對象國家的交貨期都縮短了」。
混亂的供應鏈開始趨於穩定的情況也體現在運輸成本上。
提供國際貨物數據的Freightos的統計顯示,40英呎(約12米)貨櫃的全球海運運費在2021年9月最高時約為1.1萬美元,1年之內暴漲至5倍以上,但目前僅約為5300美元,下跌了5成多。從中國等東亞地區開往美國西海岸或東海岸的主要航線的運費也普遍呈現出下降趨勢。美國勞工部的統計顯示,從2022年1月最高時到7月,國際航空貨物運費指數也下降了16%。
![]() |
港口擁擠和運費高漲是歷史性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2021年11月,美國洛杉磯港,REUTERS) |
「船舶載著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等待入港的情況大幅減少。可能正在擺脫最糟糕的時期」。在美國中西部伊利諾伊州設有基地的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高管這樣説道。據其介紹,疫情導致從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運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流通不暢,對穩定生産造成了阻礙,但情況正在改善。
「這幾年物流成本的上升擠壓了利潤,但隨著國際供應鏈趨於穩定,(成本上漲)開始出現緩解跡象」。在8月底的財報説明會上,美國大型家電量販店百思買(Best Buy)的首席執行官(CEO)Corie Barry如此指出。如果物流改善和運費下降的趨勢持續下去,將成為支撐企業收益的主要因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