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V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歐美車企忙迎戰

2022/10/18


      世界第二大純電動汽車(EV)廠商中國比亞迪(BYD)10月17日發佈消息稱,2022年內將在德國等市場推出純電動乘用車。最早在2023年將銷售渠道擴大至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另外,中國的長城汽車也發佈了新款純電動汽車。圍繞全年銷售約12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世界第2位的歐洲市場,中國企業與德國福斯(VW)及美國特斯拉的競爭將全面展開。

  

比亞迪將在歐洲啟動銷售的運動型轎車「漢(HAN)」(17日,巴黎)

 

      「將把比亞迪的産品和創新技術帶到汽車發源地歐洲,力爭成為純電動汽車的全球領導者」,同一天,在4年來首次舉行的「巴黎國際車展」上,比亞迪的歐洲業務總經理麥克·舒(Michael Shu)宣佈在歐洲銷售純電動乘用車。

 

      計劃2022年12月之前在德國等市場上市,到2023年,在法國和英國等主要國家銷售。主要從中國進口,還將討論通過新建的泰國工廠供貨。純電動乘用車此前僅在北歐進行了試銷售,今後將正式進入歐洲市場。

 

      將推出SUV、續航距離約為420公里的「ATTO3」、SUV「唐(TANG)」和運動型轎車「漢(HAN)」等3個車型。

      價格最低3萬8000歐元起,不高於屬於同類型純電動汽車的日産汽車「Ariya」(約540萬日元、約合3.7萬歐元)和SUBARU(速霸陸)「SOLTERRA」(約594萬日元,約合4.1萬歐元)等。「唐」採用了自主製造的電池。

 

      比亞迪2022年1~6月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為32萬輛,排在僅次於美國特斯拉的第2位。通過電池自主生産的垂直整合型業務模式,降低了價格。

  

    

      日本調查公司富歐睿(FOURIN,名古屋市)的中國調查部部長周錦程認為,「比亞迪設定了不享受補貼也能參與競爭的價格。再加上與智慧手機融合等的先進性,具有在歐洲被接受的基礎」。

 


      中國大型汽車廠商長城汽車也發佈了純電動汽車等6個車型。最早2023年將在歐洲上市。另外,從中國企業來看,旗下擁有瑞典富豪汽車等的民營汽車巨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及旗下擁有英國汽車品牌「MG」的上海汽車集團正在擴大純電動汽車銷售。吉利和上海汽車已進入歐洲純電動汽車銷售的前10大公司。

   

法國雷諾的展區展出了新款純電動汽車等(17日,巴黎)

   

      另一方面,將迎擊對手的歐洲企業也將加速轉向純電動汽車。雷諾發佈了3款新型純電動汽車。該公司計劃剝離純電動汽車業務,使其最早在2023年下半年上市。歐洲Stellantis宣佈,通過旗下的品牌「吉普」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EV)。作為SUV車型,自2023年初在歐洲銷售。該品牌的首席執行官(CEO) 克里斯蒂安·慕克(Christian Meunier)表示,「將以新款車為開端,在2030年之前將在歐洲銷售的全部新車變為純電動汽車」。

 

      歐洲Stellantis的CEO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同一天與到訪巴黎車展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起宣佈,將儘快把在法國國內生産的純電動汽車從目前的6款增至12款。表示將在法國生産旗下的標致品牌「308」等的純電動汽車。

 

      調查公司MarkLines的數據顯示,2022年1~6月歐洲純電動汽車銷量的首位為大眾(VW,12萬6300輛),第2位是Stellantis(11萬2200輛)。第3位以下為德國工廠已投産的美國特斯拉(8萬4900輛)、主力的全球戰略車表現強勁的南韓現代汽車集團(7萬9100輛),歐洲之外的企業也在擴大銷量。美國通用汽車(GM)計劃2023年通過純電動汽車重新進入歐洲市場,競爭環境正日趨激化。

      另一方面,日本純電動汽車缺乏存在感。在巴黎車展上,中國和歐洲企業的純電動汽車展出引人關注,日本企業則聯袂放棄參加。在歐洲,除了日産汽車的純電動汽車「LEAF(中國名:聆風)」獲得一定評價之外,只有本田和馬自達等銷售少量純電動汽車。

 

      以豐田為代表,日本車企混合動力車屬於主體的格局並未改變。德國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的主管山本和一表示擔憂稱,「如果日本車無法在純電動汽車領域顯示存在感,面臨被認為對脫碳化態度消極的風險」。

 

      在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中,歐洲佔到約2成,僅次於排在首位的中國。在歐洲,汽車的環保政策也將加強。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宣佈了在2035年之前使乘用車等的二氧化碳排放減為零的新規。其內容是將新車改為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車(FCV)等「零排放汽車(ZEV)」,混合動力車(HV)有可能成為限制對象。

  

      針對屬於純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鋰離子電池,要求披露製造工序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規定預計自2026年起實施。雖然在能源問題上面臨逆風,但脫碳化的趨勢不會停止,歐洲的動向將對國際規則形的成産生影響。與歐美和中國相比,日本存在行動遲緩的感覺。在歐洲市場捲土重來的措施日趨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赤間建哉 巴黎、林英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