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日本人20年來最少,多重因素疊加
2023/10/05
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持續減少。頂峰時的2012年達到15萬人,但目前已逼近跌破10萬人的水準,處於近20年來的最低水準。受中日關係緊張和日系企業在中國業務的苦戰等因素影響,今後也有可能繼續呈減少趨勢。
日本外務省的《海外日籍人數調查統計》顯示,2022年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比2021年減少5%,降至10萬2066人。假設2023年的同比降幅超過2%,在中國的日本人將自2005年突破10萬人以後,約20年來首次跌破10萬人。
![]() |
這項統計以在留申報為基礎實施匯總。由於也有日本人沒有提交在留申請,因此實際在留人數可能更多,但呈持續減少趨勢這一點沒有變化。
轉捩點出現在2012年。同年9月,日本將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中國全境發生反日遊行,日系超市和工廠遭到破壞。由於對在中國生活的不安感增強,2013年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比2012年大幅減少10%。
之後也一直持續減少的趨勢。最近幾年,新冠疫情的蔓延産生影響。為了避免感染,許多日本人回國,遠端向中國法人傳達指示的動向也隨之擴大。很多日本企業即便在疫情平息後仍維持著減少向中國派駐人員的狀態。
眼下也是逆風不斷。8月,由於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蓄積的處理水排入海洋,在中國引起廣泛反對。中國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在7月施行,因難以弄清執行標準,日本人的擔憂隨之加強。
「貴公司沒事吧?」,自今年春季開始,被派駐中國的日本人一見面就聊起《反間諜法》話題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
與此同時,日系汽車廠商在中國的困境也可能導致今後日本人的減少。2023年夏季,豐田和三菱汽車相繼決定在當地合資公司啟動裁員。
今後,日本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困境也有可能波及到相關産業。承攬汽車相關工廠施工的日本大型建築企業的派駐人員表示:「真正打算在中國繼續拓展業務的汽車供應商,估計10家只有1家左右」。
由於各種原因疊加,日本人和日本企業對中國敬而遠之的趨勢正在加強。日本大型醫療器械企業的派駐員工表示,很多企業都有一個共通的煩惱,那就是「沒有希望在中國工作的年輕員工」。
儘管存在風險,但在擁有14億人口、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的大國,對於企業的業務,仍存在巨大的商機。該如何面對中國、如何配置人才等?今後,日本企業可能會遇到更多這樣的拷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