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流品牌新時代(4)中國EV集體出海

2021/11/22


  「你好,挪威」,9月底作為中國新興純電動汽車企業的代表,上海蔚來汽車(NIO)在挪威推出了純電動SUV車型「ES8」。這是蔚來首次進入海外市場。

 

宣傳自身純電動汽車吸引力的蔚來汽車CEO李斌(5月,圖片源自線上發佈會的視頻)

   

  在ES8上市時,蔚來還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內開設了名為「蔚來中心(NIO House)」的展廳。之前於5月線上上舉行説明會,彰顯了行駛距離和對環保的貢獻等。蔚來的首席執行官(CEO)李斌表示,挪威將是進入歐洲市場的第一步,透露出2022年在歐洲擴大到5個國家銷售的想法。

   

  瞄準純電動汽車率先普及的挪威

    

  中國的汽車廠商如今正向挪威投去熱切目光。比亞迪(BYD)6月從總部所在的中國廣東省開始向挪威出口純電動汽車。這是比亞迪在歐洲最早推出的乘用車的純電動版。8月上市,截至9月的出口量達到1000輛,計劃到2021年底達到1500輛。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也在9月底宣佈,已開始向挪威出口「紅旗」品牌的純電動汽車。小鵬汽車也自2020年起在當地銷售純電動汽車。

 

    

  瞄準挪威市場的原因是,該國在歐洲屬於純電動汽車率先普及的國家之一。在挪威的新車銷售中,純電動汽車所佔的比率在9月達到8成。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取得進展,和汽油車相比很多消費者更支援純電動汽車。中國各廠商均把挪威作為立足點,尋求拓展歐洲市場。

   

  中國車在國際車展上顯示出存在感

    

  從歐洲整體來看,中國純電動汽車品牌的存在感也在提高。9月在德國舉行的慕尼黑國際車展上,會場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長城汽車的展區。長城獲得了與大眾同等規模的展區,展示了在中國也很受歡迎的小型純電動汽車品牌「歐拉(ORA)」和高檔品牌「WEY」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摩卡(Coffee 01)」等。這些車型均計劃2021年在歐洲啟動預約銷售。

           

  在慕尼黑國際車展上,除了長城汽車之外,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高檔車企業極星(Polestar)等中國品牌也紛紛參展,受到關注。

   

長城汽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摩卡」(9月,德國慕尼黑

    

  中國各品牌希望在歐洲開拓今後有望明顯增長的純電動汽車需求。歐盟委員會已宣佈到2035年在事實上禁售包括混合動力車(HV)在內的汽油車等內燃機車的新車。中國汽車廠商認為,雖然難以通過汽油車瓦解以大眾為代表的歐洲廠商的市佔率,但如果是今後全面普及的純電動汽車,則有可能搶佔市場。

   


       

  支援中國純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今後也可能增加。購買比亞迪的純電動汽車的歐洲消費者説:「品質很好,與美國特斯拉的純電動汽車相比很便宜」。還有聲音表示,「和特斯拉的競爭車型相比便宜一半」。中國各廠商正在歐洲取得成績,同時尋求在東南亞和日本等歐洲以外擴大銷售。

       

  在新能源領域挑戰歐美日韓

        

  中國汽車業界團體的統計顯示,1~9月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的出口量為19.5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增至逾5倍。據稱主要原因是美國特斯拉增加了在上海市生産的純電動汽車的出口,同時中國廠商也在穩步擴大出口量。業界團體的高管充滿自信地表示,「顯示出中國品牌的競爭力在提高」。

   

比亞迪在挪威交付的純電動汽車(圖片由比亞迪提供)

    

  在中國國內,目前中國自主品牌也越來越受到歡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21年1~9月中國自主品牌佔乘用車新車銷量的比例達到43%,比上年同期提高近7個百分點。與德國和日本等的多家外資企業的份額降低形成對照。中國汽車行業的分析師表示,「從高價位到低價位,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品牌都在贏得消費者的支援」。

     

  中國擁有巨大的汽車市場,新車銷量在2009年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但中國在汽油車技術方面仍落後於歐美日韓等的企業。原因是開發汽油車需要眾多零部件和技術,並打造供應鏈,中國起步較晚。但純電動汽車的結構比汽油車簡單,很多零部件也發生改變。中國企業認為,如果是以純電動汽車為中心的新能源車,與歐美日韓企業相比,自身有可能佔據競爭優勢。

             

  中國為了提振純電動汽車産業,正在以2035年之前把新車銷售全部改為環保車的方向展開討論,計劃把50%定為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還出現中國新興純電動汽車企業等積極招聘德國、日本技術人員,借此提升開發能力的趨勢。

     

     

  在電動汽車領域,與IT企業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在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等網際網路大廠與汽車廠商展開合作,專注於開發面向電動汽車的車載系統。華為技術等也在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方面加強對汽車企業的支援。

     

  有日系汽車廠商的高管表示,「在純電動汽車成為市場核心的如今,難以跟上中國企業的新車開發速度」。豐田、本田、日産、大眾、通用等日美歐廠商一直拓展中國市場。但今後這些廠商在母國等擁有巨大份額的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有可能被中國企業奪走。這種危機感越來越有可能成為現實。在各領域,今後看到中國品牌挑戰全球品牌的機會都可能增加。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撰文 廣州、桑山昌代製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