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大競爭(下)日本車企的未來

2022/01/13


     日本車企鈴木計劃在2025年之前推出輕型純電動汽車(EV)。鈴木此前通過「將便於近距離出行的(低價格)輕型車做到極致」(社長鈴木俊宏)確立了汽油車的地位,但在輕型純電動汽車方面,日産汽車和三菱汽車預定2022年春季推出相關車型,鈴木落在競爭對手後面。

   

     鈴木的一名管理人員表示:「含補貼的價格只有低於200萬日元才能賣得出去」,但如果加裝車用電池和馬達的話,無論如何價格都會高出一節。鈴木認為僅靠自己,能力有限。為研究低成本製造方法,鈴木特意訂購了兩輛中國生産的商用純電動汽車,進行摸索。

  

      與汽油車相比,純電動汽車的零部件數量少,軟體的優劣會讓勝負見分曉,與其從設計到製造由一個企業完成,不如讓不同的企業分別完成各個步驟更為現實。索尼集團宣佈考慮把「索尼汽車」推向商業化,在不同行業的企業紛紛涉足純電動汽車領域的情況下,日本車企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在介紹純電動汽車戰略(資料圖,東京都江東區)

 

      「有人説豐田對純電動汽車態度不積極,希望能夠按照汽車的絕對數量來評價」,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在2021年12月的説明會上宣佈了一項計劃,2030年之前將向純電動汽車投資4萬億日元,推出30款車型,使年銷量達到350萬輛。

  

      對於銷量較少的純電動汽車來説,開發成本是沉重的負擔。美國諮詢公司Alix Partners的估算結果顯示,每輛純電動汽車的製造成本為1萬8200美元。高達汽油車的2.6倍。

 

      豐田自2020年起5年內的營業現金流量(CF)預測值達到16.6萬億日元,十分充裕,有足夠的餘地在純電動汽車相關業務上投資4萬億日元。而本田的營業現金流量僅為5.4萬億日元,日産汽車僅為4.3萬億日元。豐田以外的日本汽車廠商很可能會「無法在壓縮成本上取得進展,幾年後導致收益受到擠壓」(Alix Partners公司的鈴木智之)。

 

      在這種情況下,鈴木還在探索與資本合作對象、並自主開發電池的豐田展開合作的道路。在日本國內,以「一家獨大」的豐田為軸心,行業內可能會進行局部重組。伊藤忠總研的高級主任研究員深尾三四郎指出,「大型汽車企業也有另一條道路,使用索尼等新涉足企業的創意和技術,進行代工」。

 

       日本車企似乎沒有更多糾結的時間。2017年豐田社長表示「汽車産業已進入百年一遇的變革期」,而如今變革的速度比想像得要快。

 

       當時,專門做純電動汽車的特斯拉的全球銷量為10萬輛左右,而2021年已經達到了93萬輛。如果2022年特斯拉在美國和德國的新工廠投入使用,産能將倍增至200萬輛。總市值也將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豐田等日本7家車企總和的2倍。

  


    

       歐洲企業也更大膽地向純電動汽車轉型。德國梅賽德斯-賓士宣佈2030年成為純電動汽車專業廠商。該公司是136年前在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汽油車的老字號企業,如今決定要丟掉過去的光環。

 

      德國梅賽德斯-賓士首席執行官Ola Kallenius強調:「在汽車需要再發明的環境下,決策速度很重要」。他決定兼顧速度和自主性,將原來依靠外部採購的馬達和電池改為自主開發,2030年之前將投資400億歐元。

 

       轉型做純電動汽車也伴有痛苦的決斷。因為與需要複雜操作的引擎不同,純電動汽車的製造工藝簡單,不需要很多人手。

 

       據諮詢公司理特管理顧問日本公司(Arthur D. Little)估算,如果到2050年日本國內出售汽車的9成變成純電動汽車,將有8.4萬人失業,這佔到汽車零部件相關就業機會的12%。

 

       決定裁員1萬人以上的梅賽德斯與德國相當於工會的員工代表簽訂了「2029年之前不解聘德國國內員工」的協議。德國跟日本一樣,工會的影響力很大。Ola Kallenius已做好備受批評的心理準備,開始進行結構調整。

 

      不過,轉型做純電動汽車也是創造新産業的機會。將由以引擎為主的産品製造轉向駕駛控制作業系統(OS)及電氣數位數據使用等軟體附加值創造。隨著産業結構調整,也會帶來就業機會的流動。

 

       另外,還有可能拓展出超越單純作為交通工具範疇的業務。日産每月召開一次討論新業務的會議。由此産生的創意已開始付諸行動。那就是將把純電動汽車用作蓄電池,構建地區電力系統。日産社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內田誠表示「對於所有可能性,都會包容接納」。

 

      日本車企一直在拉動日本經濟,並在全球得到了認可,要想在跨行業的純電動汽車大競爭中勝出,需要做好丟棄過往成功經驗的思想準備。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井洋一郎、大本幸宏、湯澤維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