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真正想造的不是「車」
2022/01/17
杉本貴司:索尼集團開始涉足純電動汽車(EV)。純電動汽車領域已成為大型車企和新興企業相互交鋒的激戰區,索尼如何贏得這場競爭?如果梳理一下索尼涉足純電動汽車的經歷,就會發現索尼想要取勝的並非汽車本身。
![]() |
索尼公開的純電動汽車試製車(1月4日,美國拉斯維加斯) |
2017年,索尼要造車的討論從兩位關鍵人物的談話開始。一位是副社長兼首席財務官(CFO)十時裕樹,時任索尼移動子公司的社長。另一位是常務董事川西泉,負責當時剛開始啟動的AI機器人業務。
十時裕樹:「你覺得汽車行業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本質是什麼?」
川西泉:「汽車的構造由機械換成電器,就需要軟體來控制。而這不正是索尼的優勢嗎?」
當時,川西正在推動犬型機器人「aibo」的復活。正如團隊名稱,這是由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技術相結合的商品,但核心技術不是硬體而是軟體。汽車就是該業務的延伸。在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汽車産業,成敗的關鍵也不是硬體而是軟體。
川西説:「我要做的不是純電動汽車,而是交通工具」。意思是索尼要做的汽車只是外形像車。並且,索尼在2018年1月推出aibo時已正式開始在AI機器人團隊內開發「交通工具」。那麼,索尼要在交通工具的哪個領域取勝?
5年前, 川西在與十時裕樹討論的過程中使用的是「Software Defined Vehicle」。直譯就是「軟體定義汽車」。就是以軟體為起點設計、軟體成為核心價值的汽車。最近汽車行業越來越多提到這個詞。川西回憶説:「從當時開始,在公司內部資料中,我們就已經在(討論)用這個詞」。
這就是「索尼汽車」的目標所向。如何通過汽車在軟體領域致勝?川西説:「我們要製造汽車的大腦」。具體而言,索尼主攻的方向不是與「行駛」直接相關的部分,而是自動駕駛及娛樂等軟體。
除了攻略汽車這一巨大産業的使命外,索尼汽車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檢驗索尼最近10年推進的結構改革的成果。
索尼經營重建是從2012年平井一夫就任社長時正式開始的。首先對曾是虧損溫床的電子業務進行重組,描繪的前景是以軟體為主導的經營。
這場改革考驗了打破業務領域壁壘的綜合實力,如電影、遊戲和電子業務推出相同的內容等。從音樂、遊戲等以軟體為中心的非主流業務出身的平井發揮了手腕。
汽車同樣也是對企業綜合實力的考驗。索尼汽車的開發團隊由雲計算及AI等軟體開發人員與機械及半導體等領域人員組成。因為繼續由電子部門主導幾乎不可能成功。坐陣指揮的川西也在「電子索尼」時代一直從事非主流的軟體業務。
不過,對汽車而言,安全是絕對條件。不允許出現智慧手機及個人電腦的「當機」現象。索尼也從汽車行業招聘人才,但老路是行不通的。本來索尼在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領域就是輸家。在門檻更高的汽車領域能否勝出還是個未知數。
雖然電動汽車比燃油車結構簡單,但也考驗與巨大供應鏈的「磨合能力」。美國特斯拉也曾面臨量産困境。自從2003年創業以來,到2020年才實現全年最終盈利。索尼如何克服特斯拉遇到的困難?
軟體主導的經營改革在索尼汽車上能否取得成果?如果能夠成功,將給嚴重低迷的日本機電産業帶來新氣象。從非主流業務誕生的索尼汽車背負的使命極其重大。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杉本貴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