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EV輪轂電機有望逆襲,中企關注
2022/11/11
純電動汽車(EV)出現了驅動革命的跡象。把電機收納到車輪內的「輪轂電機(IWM)」有望實用化。輪轂電機可以擴大車體搭載電池的空間,但也存在散熱等很多課題。憑藉自主冷卻技術挑戰量産輪轂電機的日本e-Gle的創始人是清水浩,他曾因使用輪轂電機的純電動汽車「Eliica」而受到關注。他的再次挑戰有可能大幅提高EV的性能。
電池空間增大5成
「中國汽車廠商等非常關注」,e-Gle的首席運營官(COO)加藤有紀子説的是正在開發的乘用車用輪轂電機。尺寸可以縮小到能裝入20英吋車輪,輸出功率則高達200千瓦。目標是被美國特斯拉、德國保時捷等高價EV採用,力爭2025年量産。e-Gle將授權銷售智慧財産權及技術,實際生産交給汽車廠商及電機廠商等。
![]() |
輪轂電機與把電機和逆變器裝到車體上的方法完全不同。是把通常設置在車體上的電機等嵌入車輪中央部分,直接傳導動力。輪轂電機不需要原來的車軸,搭載電池的空間擴大。名古屋大學的山本真義教授估算稱,「雖然電池搭載量取決於車輛尺寸,但能增加到近1.5倍」。另外,輪轂電機還可以單獨控制個別車輪的驅動力,能夠提高行駛性能。
輪轂電機看起來全是優點,有利於改善EV性能,一直被視作EV驅動方式的真命天子。它是為了在三菱汽車2009年開始量産的輕型EV「i-MiEV」上使用而開發的,但最後放棄使用。只是搭載在了豐田2019年發佈的雷克薩斯品牌的概念車上。
雖然輪轂電機在電動二輪車、電動巴士上獲得實際使用,但面向乘用車沒有實現量産。是因為存在小型化、電機冷卻、乘坐舒適性等課題。
![]() |
其中,兼顧散熱和小型化是課題。逆變器上使用的功率半導體的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及電機的線圈一通電就會發熱。電機使用的磁鐵溫度一高,性能就會下降,電機的輸出功率也會下降。即使想設置冷卻機構,為了把尺寸縮小到可以裝入車輪內,也不能充分降溫。
用「沸騰冷卻」解決逆變器的散熱問題
尤其是四輪車的車體位於車輪的單側,因此難以像摩托車一樣用行駛時的風來冷卻。因此,在確保乘用EV所需要的50千瓦以上輸出功率的同時,可收納到20英吋以下車輪內的輪轂電機難以實用化。
e-Gle公司想用「沸騰冷卻」這一汽車少有的技術來克服上述課題。
沸騰冷卻是用液體的汽化熱來冷卻周圍的技術。e-Gle把美國3M生産的具有絕緣性、沸點低的製冷劑裝入逆變器容器內,直接冷卻IGBT等。原理是利用IGBT的熱量,使沸點低的製冷劑由液體變成氣體,汽化時帶走周圍熱量。據悉這種冷卻方式有被數據中心等採用的實際案例,據e-Gle公司介紹,冷卻性能是水冷和油冷的10~100倍。
車輪搭載輪轂電機後變重,遇到路面凸起時對車體的衝擊增大,因此出現了乘坐舒適性降低的問題。e-Gle的加藤COO表示,通過懸掛減震及控制驅動力等,「除了部分顛簸路面以外,已有望解決」。
清水浩再次挑戰輪轂電機
挑戰EV驅動革命的e-Gle公司創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清水浩。擔任e-Gle社長的清水浩曾因用輪轂電機挑戰開發高性能EV而聞名。他在2009年設立了SIM-Drive公司,開發出了純電動汽車Eliica。後來,該公司發佈了百公里加速4.2秒,比肩高性能跑車的試製車等,備受關注。
![]() |
e-Gle擁有輪轂電機的技術 |
不過,由於難以確保證明車輛耐用性和安全性的費用等,2017年清算了SIM-Drive公司。清水浩之後又創立了e-Gle公司,這次希望通過專攻輪轂電機,降低成本實現商業化。
「我認為EV的合理驅動方式是輪轂電機,研發了40年。現在時機成熟了,希望進一步發展以前積累的技術,實現商業化」,正如清水浩所言,EV正由黎明期進入普及期,對輪轂電機的關注進一步提高。
比如,日立製作所和日立Astemo通過調整永久磁鐵的搭配等,以19英吋的車輪尺寸實現了60千瓦的輸出功率。IGBT等的冷卻使用油,需要配管等,構造比空冷更複雜,但可以提高冷卻性能。面向輸出功率小、冷卻課題少的二輪車,日本電産等很多企業正在開展相關業務。
如果通過從新興企業到大企業都參與的開發競爭,進一步改善輪轂電機的性能和成本,還將開闢在EV上採用輪轂電機的道路。這樣一來,圍繞EV電機的勢力格局有可能大幅改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清水直茂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