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車企EV轉型遇困,向中國廠商求解

2023/11/08


      歐洲大型車企2023年1~9月的財報日前已全部公佈。純電動汽車(EV)的銷量同比增長63%,高於世界平均水準(同比增長33%)。不過,銷售額擴大而利潤縮小的企業很多,伴隨著向成本比引擎車高的EV轉型,歐洲車企紛紛苦於成長之痛。

 

      大眾首席財務官(CFO)阿爾諾·安特利茨抱有危機感地説道:「可以説業績堅挺,但收益性達不到目標,無法滿意」。大眾1~9月的EV世界銷量同比增長45%至53萬1500輛,而銷售額營業利潤率卻由8.4%降到6.9%。

 

 

      提出利潤率目標為10%的大眾首席執行官(CEO)奧利弗·布盧默在推進大膽的裁員。集團軟體子公司CARIAD在開發EV用標準軟體平臺上落後,將成本增加視為問題,預計2024年以後將建議工會裁員2000人左右,相當於總人數三分之一。

 

      不僅大眾。1~9月EV銷量同比增長82%的德國梅賽德斯賓士集團乘用車部門的利潤率為13.6%,也下降了1.3個百分點。

 

      背景是EV製造成本居高不下。除了開發投資外,電動零部件採購費也增加,成本被認為達到引擎車的1.5倍。歐洲大型車企大多將佔成本4成的車載電池外包。與也是電池廠商的比亞迪(BYD)、推進自主生産的美國特斯拉的成本競爭力差距沒有得到彌補。

 

      在佔EV銷量三分之二的中國市場,企業面臨的困境尤其嚴重。「價格競爭激烈,首次經歷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梅賽德斯·賓士首席財務官哈拉爾德·威廉),歐洲大型汽車企業不得不在補貼之外進一步降價10%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出現了依賴中國汽車廠商的歐洲大型車企。歐洲Stellantis(斯特蘭蒂斯)10月26日發佈消息稱,將收購中國EV新興企業浙江零跑科技(Leapmotor Technology)約20%的股權。

  


   

      一直對中國産EV享受補貼加以批評的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CEO)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在當天的記者會上修正了之前的言論,稱「歐洲市場是開放的,對中國也是友好的,我們已經做好戰鬥準備」。同時表示:「中國汽車廠商的成本競爭力比我們高30%」,並認為,要提高EV的盈利能力,必須進行合作。

  

寶馬為了提高收益性而推出的EV新款車群「Neue Klasse」的模型車(9月,德國慕尼黑)

  

      大眾也已決定向中國的小鵬汽車出資。大眾將利用小鵬的EV底盤,於2026年推出兩款EV新車型。此外,大眾還取得中國大型車載電池企業「國軒高科」26%的股權,目的在於降低電池成本。

 

      德國寶馬2022年提高了中國合資企業的出資比例。2023年1~9月的EV銷量同比增長93%,營業利潤增加。在作為主力車型的引擎車銷量減少的情況下,寶馬面臨著向EV轉型的同時還要提高利潤率的艱難局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林英樹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