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産+本田能反超中國EV嗎?
2024/03/18
日産汽車和本田開始討論在純電動汽車(EV)和車載軟體領域進行合作。在全球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企業席捲EV市場的背景下,日本廠商已經落後。兩家企業是長年處於競爭關係的日本國內第2和第3大汽車廠商。在日本汽車廠商在EV領域單獨存活變得困難的背景下,為了挽回局面雙方將以合作謀求實利。
![]() |
出席記者會的日産的內田社長(左)和本田的三部社長(3月15日,東京都港區) |
日産的社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內田誠3月15日在東京都內召開的記者會上強調:「一直被過去的常識所束縛,無法贏得競爭」。雙方想到的是以令人吃驚的開發速度追趕傳統汽車廠商的新興廠商。
兩家公司考慮今後實現EV核心零部件通用化、聯合採購零部件及聯合開發軟體等。首先,雙方將成立工作小組,開發負責人之間互相討論,具體確定可以合作的範圍。
具體而言,將推進EV核心零部件E-Axle、EV電池、軟體平臺開發以及新車供應的相互補充等。
日産還考慮與組成聯盟的三菱汽車進行合作。在記者會上,內田誠表示:「與現在有合作關係的公司也有可能合作」。
讓雙方的危機感越來越大的原因是,EV及車載軟體等圍繞電動化及新一代技術的全球性競爭。在世界汽車市場上,比亞迪(BYD)等中國廠商迅速提高了影響力。包括新興廠商在內,各家企業都在擴大規模。中國的汽車出口量2023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 |
日産和本田在主力市場中國推進最高削減3成産能的計劃等,在過去作為增長戰略核心的市場上被迫調整業務。
在日本國內,豐田與馬自達、速霸陸(SUBARU)、鈴木進行資本合作,不斷深化技術合作。在EV領域,豐田與速霸陸也聯合開發SUV車型。通過底盤、馬達等很多零部件的通用化,提高了生産效率。豐田與馬自達致力於聯合開發相當於汽車「大腦」的車載系統。
日産2010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産型EV「Leaf」(中國名聆風),曾在電動化方面取得領先地位,但該公司在全球市場起步較晚。本田也曾計劃與美國通用汽車(GM)聯合開發量販價位的EV,並於2027年上市,但雙方已于2023年決定中止這一計劃。
在需要對電動化和新一代技術進行鉅額投資的情況下,電池和零部件的成本也在持續上升。但由於中國企業發起攻勢,EV價格以超出預想的速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法利用規模效益,就無法在競爭中獲勝。「一家公司很難單獨開發出電動化和智慧化所需要的全部技術」(內田誠)。出於這樣的危機感,日産1月中旬開始討論合作。
日本國內排名第2位和第3位的兩家廠商的全球銷量簡單相加,合計達到約800萬輛,在全球市場能進入前3甲。本田的社長三部敏宏表示:「規模效益是重要觀點。通過數量來降低成本的效果非常大,可以提高效率」。
但目前還看不到合作化的具體方案。在企業文化不同、日産的資金餘力有限的情況下,與本田的磋商能否順利取得進展還是未知數。
日産在2023年調整了與雷諾的資本關係。原本預計日産會出資的雷諾旗下EV新公司「Ampere」取消了原定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進程。在雙方調整資本關係後的藍圖遲遲未定的情況下,日産的當務之急是與新合作夥伴建立關係。
日本中西汽車産業調研公司的代表分析師中西孝樹表示:「雖然是很合理的合作,但花費時間太長,現在著手為時已晚。關鍵在於如何在企業文化不同的情況下擴大合作範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