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大幅縮小電視業務,生産委託TCL

2021/12/10


      日本松下(Panasonic)將大幅縮小電視機業務。松下與作為世界第三大電視製造商的中國家電廠商TCL就低價格機型的生産外包達成協定。自主生産僅保留高端機型等約100萬台,減至高峰時期的約20分之1。松下目前擁有的4處生産基地將減為2處,減少固定費,力爭打造不易虧損的業務結構。一直成為日本産品製造根基的電視機産業迎來轉捩點。

      

銷售松下等電視機的日本家電連鎖店(大阪市)

         

      松下最近與TCL簽署了生産外包協議。2022年以後將大部分低價格機型的生産委託給TCL。低價格機型在東南亞和印度等市場銷售。雙方還將探索佔成本大部分的面板的採購和開發方面的合作。

 

      隨著生産外包的擴大,松下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達到約6成的自主生産比例預計降至約3成。高峰期達到2000萬台的自主生産將減至100萬台左右。

 

      另外,生産體制也將大幅縮小。截至2021年3月底,松下結束了在日本、越南和印度的生産。2021年內停止在巴西生産,到2022年3月底將在捷克停産,最終將減為馬來西亞和台灣的2個基地。將鎖定OLED電視機等主要面向日本國內、利潤率更高的高端機型,維持自主生産。雖然將計提2021財年內基地關閉導致的損失,但預計不會對業績預期造成明顯影響。

   

      松下的電視機業務截至2019財年連續2個財年虧損。與果斷推進撤退、業務出售和規模縮小的其他日本企業相比,松下的經營判斷存在遲緩的一面。目前,以「宅家需求」為東風,2020財年時隔2年扭虧為盈,但認為難以在現有體制下穩定盈利。

  

      松下1952年涉足電視機業務。2000年代向電漿顯示器投入鉅資,力爭擴大從面板到組裝全面涉足的「垂直整合型」業務。相關業務曾被定位為公司整體的火車頭,但後來液晶電視佔據優勢,鉅額投資成為造成2011財年和2012財年逾7000億日元最終虧損的原因。

 


      松下借助從中美2大市場撤退等結構改革,曾一度實現盈利。不過,在應對設計、零部件生産和組裝工序等由不同企業分擔的「水準分工型」方面行動遲緩,業務的盈利並不穩定。2010財年達到逾2000萬台的年銷量目前降至約350萬台。英國調查公司Omdia統計顯示,松下在2005年達到10%的全球份額目前降至1%左右。

  

 

      隨著將低價格機型生産的大部分委託給TCL,品牌將得到保留,但今後「將僅在能賺錢的地區靜悄悄地賺錢」(松下高管)。這一地區的核心是份額超過10%、擁有夏普和索尼集團等主要製造商的日本市場。

   

      當然,日本市場也很難説高枕無憂。收購東芝業務的中國海信集團將以全集團擴大份額,愛麗思歐雅瑪(仙台市)等日本新晉廠商也顯示出存在感。今後,松下如果不能按預期實現穩定盈利,有可能不得不進一步推進改革。

 

      中國家電廠商相繼吸收日本廠商業務

 

      一方面,中國TCL承接松下電視機的代工,將有利於擴大規模,削減成本等。承擔電視機業務的核心公司TCL電子的全球電視機銷量截至2019年為3200萬台,其中大約有1100萬台為貼牌生産(ODM)。估計為松下代工的部分大半為低價格機型。

 

      中國家電廠商近年相繼吸收日本廠商的業務。

 

      以冰箱和洗衣機為主的海爾2012年收購了原日本三洋電機的白色家電業務,大型空調廠商美的集團也於2016年收購了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2018年,海信收購了東芝的電視機業務。

   

      不過,在全球電視機市場上,中國企業的份額仍遜色於南韓企業。據英國調查公司Omdia介紹,2020年中國企業在世界電視機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基於供貨量)方面,TCL佔10.7%,排在第三,海信佔8.9%,排在第四。

 

      南韓企業方面,三星電子的份額達到21.9%,排在首位,LG電子佔11.5%,排在第二。中國品牌方面,除了大廠商以外還很多廠商林立,今後合縱連橫也有可能被推進。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